這本書是我去年中開始讀的第二本書。看完Tesla後,在Mercer County Library又連續四次借了這本Judith Harris的最近出版。在如此長的漫讀過程中,早已把先前讀過的內容忘的差不多了。但為了要寫讀後心得,還是硬著頭皮唸完了。
講起這位作者Judith Harris,第一次聽到她是在洪蘭教授的課堂上,提到有位獨立的研究者單獨的發表一篇在Psychological Review (心理學最高水準的期刊之一),並且沒有任何affiliation。這在一般的學術期刊中是異數中的異數:一個人如果不在學術崗位上,那他(她)如何能夠申請到研究經費,找到相關資料,並且更重要的是:花長時間思想,並且把結果寫成一篇學術文章呢?當時只覺得不可思議的我。抱著很大的好奇心,在2000年到美國唸書的飛機上把這本翻成中文的“教養的假說“一口氣讀完。的確,這本書(或是這篇論文)有得到當年的心理學年會論文首獎的價值:它告訴我們說我們長久以往認為的家庭教育決定子女人格的說法,是錯誤的。對於成年人格的影響,同儕團體的影響更為深遠。這麼說法,對於在大二發展心理學熟讀家庭教養方式決定成年人格說法(權威、民主與放任三種父母教養方式,分別會帶出膽小,自信,與驕縱三種小孩)的我,是那麼的石破天驚(雖然仔細想想,又蠻合乎道理)。但是對於那些對此理論深信不疑或者是一輩子都在成年人格發展的研究者來說,這樣的說法要是不讓他們跳起來拚死反擊,反倒不合理了。相信即使是到現在,對於家庭教養是否對小孩人格的長遠影響,仍有很多的實驗宣稱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者也不否認至今仍有很多發展心理學家努力的反駁她的主張。所以在這本2006年出版的“No Two Alike"裡,作者在開宗明義的說明該書的主要探討問題後,也花了不少篇幅提到了上一本書所激起的漣漪。比如說,針對在NICHD的Stephan Suomi 所指出的忽略交互作用批評,作者花了相當多的篇幅,指出Stephan所宣稱的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研究成果到現在都還沒有發表。Well,沒有發表的可能性有許多,但一直放在抽屜裡的未發表研究,就不得不讓人質疑其真實性了。
等到下一章,則是針對另一個名人:柏克萊加大教授Frank Sulloway在1996所出的一本著名的解釋出生別效應的書:Born to Rebel,作者首先解釋了Sulloway的出生別效應如果為真的話,對她的理論會有怎樣的影響。隨後她提到了另一位獨立的業餘研究者Townsend,只是因為對Sulloway的舉証感到非常不可思議,就按圖索驥的去確認,結果發現到大多數的結果非但無法重覆,而且結論可能有灌水的可能。就在Townsend想要把他的結果投稿刊登時,他與期刊編輯雙雙被Sulloway威脅要告,結果他們還是發表了該文章--只是多花了四年的時間找尋願意刊的出版商。
看到這裡,坐不住的我上網去找一堆相關的文章,像是Born to Sue, 或這篇,就直接了當的對Sulloway提出了尖銳的批評。相比之下,紐時對這本書的書評就保守與中立許多。個人覺得紐時可能為了平衡報導,必須避免一面倒的情況發生。在這裡,我就真的有很多感想:這樣的事竟然在美國發生,真是令人大開眼界啊!光這些評論,看這本書就值回票價了。
我的感覺是:儘管言辭辛辣,Harris對Sulloway的批評紮實有料,也給能夠獨立判斷的讀者更多信服力。比較之下,Sulloway在所提出的反駁,沒有什麼實際的內容,只有言辭上對作者的輕蔑與對期刊編輯的威脅。觀看他們在第三波網站上的圓桌攻防,更可以瞭解前者之言之有物。乍聽之下,這實在有點令人難以置信:柏克萊加大的教授 v.s. 兩位獨立的研究者:在說服力上自然是有著天壤之別,但科學的真價值就在於她的不以人廢言,所以我非但認同Harris的主張,就因研究者本身的較居劣勢,同時再加上經驗判斷,我也為投贊成Judith與Townsend的一票,但是也要小心哩!就像一個關切的回應一樣:人家Sulloway可是有律師的唷!
回到主題吧!該書的第一章,提出了一個非常耐人深省的問題:為何即使是完全相同基因的同雙生的雙胞胎,長大後的個性仍然截然不同?像我這種通常不去注意身旁雙胞胎是否有何不同的人,對於這個如此明顯卻被長久忽視的問題,當然會感到好奇且激起想知道答案的閱讀動力。Ms. Harris這本書在開始的前章,也的確成功達到了這個目的。並且利用輪椅偵探的故事,清楚的舉出了五個Red Herrings,並且再一一的檢視與否定,才在最後基於演化心理學的角度,提出她的三系統理論。這裡我就不再詳述了。
個人讀後的心得:對於她所提出的三個理論如何能夠解釋為何人格會如此不同,是一個非常合理,看似的確可以理想的解釋人格差異的有趣假說。但,如同作者承認,還有很多的實驗與更多的思維要做。事實上,本書看似兩段式的架構,雖在前面兩章把問題問的很好,中間的三章卻“離題“的去描述她跟Sulloway的爭辨細節。雖然精彩,畢竟是與核心問題的相關不大。最後的五章“重頭戲“雖然很詳細的把她的理論列出(並且強詷是從演化心理學衍生出來,所以每個系統都有與生存壓力息息相關的重要性。不管如何,這都是一本相當原創性十足,並且肯定會在發展心理學上佔有一席之地。
後記:前陣子回台灣,才發現洪蘭教授已把該書翻譯成中文了。對於洪老師在推動科普中文化的不遺餘力與在斐然成果,本書又是另一個例證。從老師最近的翻譯書單來看,接著教養的假說這本書之後,作者Judith Harris的最近作品自是令人期待。
另外,身為一個認知神經科學家,我也吹毛求疵的提出書中一個可改進的地方:為了方便讀者瞭解,作者採用了一個Steven Pinker也常用的名詞:module(模組)指的是在處理與生存有關的重要活動或功能時,演化出的專門處理機制。在流行的說法中,語言與臉孔辨識被認為是兩種最有可能有對應的大腦處理模組。但我的博士論文,就是在反駁後者,強調臉孔辦識的大腦機制至少也從事其他專家性的處理歷程。所以,若Ms. Harris能夠加一句註解,提到說如此的論點,並未在認知神經科學界成為普遍流行,甚至是有相當熱切的爭論中呢!
1 comment:
事實上,寫這篇文章時最後一章還有數頁沒讀完,所以在最後幾頁看到作者的確有提到對她自己理論的不完備處提出了可能的指正。其中也包括了對於Module的可能限制的瞭解,提到最近對於臉孔辨識模組的爭議等,所以我必須要在此對我之前沒讀完時所做的批評作修正:事實上作者是有提到這些可能的缺失的。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