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這些文章中,都可以看見一種解釋的嘗試:
先不論在 facebook 常看到這位皮紋師的自我廣告,針對新聞媒體的這種解釋:「我們有些業者想跟洪蘭女士說明,但她都婉拒了。」我的直覺反應就是:洪老師是聰明的,因為(1) 一些有錢(可能也有勢)的既得利益業者,跟一位教授的當面解釋,聽起來更像是公開的擺下擂台,想必一定會要公告在媒體(才能收到造勢效果),然後再加上兩三位能說善道的人,讓電視機前的觀眾做裁判-----想下去,就會覺得這就是偽科學的手法。
科學不是辨論賽,更不是聽起來有道理就佔上風---科學的最後堡壘,是等待時間的驗証,別人的重覆,加上後續研究者的更加精進(或推翻),才是確保議題是否是科學或偽科學的最終判準。統計學固然是屬於一門科學學門,但它是一種工具(因此價值是中立的),運用這種工具達致一個非科學的命題,在歷史上數見不鮮:占星,命相,瀕死經驗等,皆可以堆積成數字達到一個令人吃驚的存在真實性。
另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台灣是否需要核能發電。我在大學時,不管多少唸工程的說破嘴,環保的議題就是主流。事實上前執政黨的取得席位,跟其一直高唱環保的政策也不無關係。但等到一上台,核四停建再復工的慘痛教訓不說,現今大環境的改變(如溫室效應所導致的氣候變遷等)也讓核能發電變得更加環境友善(相對於其他火力或替代性方案而言)。所以如果用辨論的方式,就算當時是符合大多數民意的看法,也可能在十年後變得不受歡迎。這個例子,是我馬上想得到的辨論來爭取其科學合理性的一個反例。
科學當然有可能會受到時代氛圍的影響,而變得trendy, or Zeigeist。但最終,良好的方法,有意義的推論,令人激賞的實驗設計,都會繼續讓這個研究被人欣賞。而一個最佳的方法,就是將妳的研究登在期刊上。好的有意義的研究,終究會被人繼續探討,追認,或者否決。科學的正當性,不是訴諸於辨論的輸贏,也不在於找某個專家或權威的背書(或向她解釋),而是能否讓任何人重複,或被任何人修正,挑戰。更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不是在找到星座與人格的關係(如果要找解釋,那必定是一個非常難瞭解,或可能要訴諸某種神祕力量的介入),或是頭骨的形狀與人格(顱相學是也!),或是任何一些外顯特徵與人格的關係。
Friday, October 30, 2009
Monday, September 28, 2009
新學期的開始,一些目標的檢驗
剛參加完心理學年會,對學生的報告大體說來,瑕不掩瑜,所以仍覺得高興,因為我們達成了一個以後可能是實驗室同學都要達成的目標:就是參加台灣心理學年會並且報告她們的研究成果。希望未來實驗室網頁落成後,每一屆學生的成果都可以放在網路上供人下載。
剛忙完的國科會3T fMRI 購置與服務建置計畫,如果順利的話,明年初就會答案揭曉。不管結果是有或沒有,注定要作實驗的我還是得努力寫paper,不然的話,年底的國科會計劃申請就會非常不利了。
加油囉!
Wednesday, August 26, 2009
It's all about soul
副標題:暑假裡唯一讀完的一本書Only a Theory:Evolution and the Battle for America's Soul讀後感。
難得在最近有這種休息的感覺。以前,至少在一年前的暑假,我還可以早上泡咖啡的悠閑看書,逐漸看完幾本書的時間。但這個暑假,由於準備fMRI project的煩瑣,一直有一種不得休息的疲累感,讓這個暑假格外漫長。
這本書是我所景仰的 Kenneth Miller 教授繼98' 的"Finding Darwin's God"10年後的又一力作。在去年回國前出版,所以我當然得買。一年後,還是一點一滴的逐漸啃光了。
其實在讀完之前,就已經在 edge.org 讀過一些對此書的評論,與作者的回應。但真的讀完後,仍是不得不掩卷深思,這種感覺與閑適感,真是不易再有啊!
對於演化與創造論的爭議,離開美國一年的我已經有點距離感了,但藉由Ken Miller 的生花妙筆,我仍是能夠再度回憶起一些大概。個人覺得,美國教育中有關演化論的爭議,其熱度與敏感度(但並非在議題相關性)就如同台灣的統獨愛台議題一般,幾乎每一個人都能說出一番道理來。Dr. Miller 的基督徒身份與科學家(尤其是分子生物學家)的雙重身份,對如何在看似衝突的兩者中走出自己的一條調和之道,一直是我效法與學習的目標。
此書的書名,與Allan Bloom 1987年出版的"Closing the American Mind"有一定的淵源。書中提到,正如同87“的後現代思維,強調反對唯上,打倒一切,推翻教條的時代,強調「你的真理並沒有比我的更真,所有的論據都是合理的,因為都是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或是受到不同環境文化的限制所產生的。」一旦科學﹣這個強調一個客觀標準為上,所有的論據都是可以公開被檢驗,被挑戰﹣的精神受到動搖,而變成你的真理是對的,我的另類說法也是對的,大家都是對的,那就變成各說各話,無法交集,也再不是科學了。當這本書出版時,美國正受到 Affirmative Action 的影響,變得習慣更不堅持,更「包容」,更「開放」,殊不知就是在這樣高舉言論自由保護傘下,自然科學變得愈來愈像社會科學,或是說社會科學愈來愈偏向社會學去了。Intelligent Design (ID) 採用同樣的作法,在美國的中等教育委員會取得相當的成功,而 Kenneth Miller 的這本書就是要大聲疾呼:這樣的作法是在摧毀科學的基本價值與精神,而這是美國人的立國靈魂(soul)。
當談到 soul 這個詞時,我腦中響的卻是Billy Joel 的這首同名的歌。聖經中提到耶和華在亞當的鼻中吹一口氣後,他就變成有靈(soul)的活人。人類的靈,畢竟是讓人以為自己獨特的一個特點。而在這本Battle for America's soul 裡,Dr. Miller 對soul的使用更接近 "態度,精神“,或是一種“對權威的不屑與懷疑,對真知的好奇,與永不窮盡的追求欲“。Miller 認為這種精神,是這個目前最偉大國家之一切成就的基底。但這樣的soul 正在被 ID 的一種包裝後的策略所侵蝕,而且大多數美國人不自知。
同時也想到了以前在研究所時曾經遇過的一次,不知那是不是故意的學長,作出的一次有趣示範:當一切你所提的可能性說法,都被說是「對啊,這個是可能的,那個也是可能」的時候,覺得一種荒謬與不知無從反駁起的無力感。一直要到這時,才知道問題到底是出在那裡!當你要對所有的可能性都容許,而不讓自然的條件加以 constrain,所有的理論都是可能的,那科學要如何進步?
另外一個更遠的回憶,是在目前可能都還在討論的,所謂本土化心理學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雖然不可否認各種 level of inquiry 都有其合法與正當性,但當研究者強調,你的研究只有在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才能瞭解時,是否也擋住了不同文化對這個概念的批評呢?算算,也許待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並且批評人家研究的不夠全面,也許是人共有的通病吧?到最後,也許很多爭議都是 " a battle for one's soul"!
難得在最近有這種休息的感覺。以前,至少在一年前的暑假,我還可以早上泡咖啡的悠閑看書,逐漸看完幾本書的時間。但這個暑假,由於準備fMRI project的煩瑣,一直有一種不得休息的疲累感,讓這個暑假格外漫長。
這本書是我所景仰的 Kenneth Miller 教授繼98' 的"Finding Darwin's God"10年後的又一力作。在去年回國前出版,所以我當然得買。一年後,還是一點一滴的逐漸啃光了。
其實在讀完之前,就已經在 edge.org 讀過一些對此書的評論,與作者的回應。但真的讀完後,仍是不得不掩卷深思,這種感覺與閑適感,真是不易再有啊!
對於演化與創造論的爭議,離開美國一年的我已經有點距離感了,但藉由Ken Miller 的生花妙筆,我仍是能夠再度回憶起一些大概。個人覺得,美國教育中有關演化論的爭議,其熱度與敏感度(但並非在議題相關性)就如同台灣的統獨愛台議題一般,幾乎每一個人都能說出一番道理來。Dr. Miller 的基督徒身份與科學家(尤其是分子生物學家)的雙重身份,對如何在看似衝突的兩者中走出自己的一條調和之道,一直是我效法與學習的目標。
此書的書名,與Allan Bloom 1987年出版的"Closing the American Mind"有一定的淵源。書中提到,正如同87“的後現代思維,強調反對唯上,打倒一切,推翻教條的時代,強調「你的真理並沒有比我的更真,所有的論據都是合理的,因為都是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或是受到不同環境文化的限制所產生的。」一旦科學﹣這個強調一個客觀標準為上,所有的論據都是可以公開被檢驗,被挑戰﹣的精神受到動搖,而變成你的真理是對的,我的另類說法也是對的,大家都是對的,那就變成各說各話,無法交集,也再不是科學了。當這本書出版時,美國正受到 Affirmative Action 的影響,變得習慣更不堅持,更「包容」,更「開放」,殊不知就是在這樣高舉言論自由保護傘下,自然科學變得愈來愈像社會科學,或是說社會科學愈來愈偏向社會學去了。Intelligent Design (ID) 採用同樣的作法,在美國的中等教育委員會取得相當的成功,而 Kenneth Miller 的這本書就是要大聲疾呼:這樣的作法是在摧毀科學的基本價值與精神,而這是美國人的立國靈魂(soul)。
當談到 soul 這個詞時,我腦中響的卻是Billy Joel 的這首同名的歌。聖經中提到耶和華在亞當的鼻中吹一口氣後,他就變成有靈(soul)的活人。人類的靈,畢竟是讓人以為自己獨特的一個特點。而在這本Battle for America's soul 裡,Dr. Miller 對soul的使用更接近 "態度,精神“,或是一種“對權威的不屑與懷疑,對真知的好奇,與永不窮盡的追求欲“。Miller 認為這種精神,是這個目前最偉大國家之一切成就的基底。但這樣的soul 正在被 ID 的一種包裝後的策略所侵蝕,而且大多數美國人不自知。
同時也想到了以前在研究所時曾經遇過的一次,不知那是不是故意的學長,作出的一次有趣示範:當一切你所提的可能性說法,都被說是「對啊,這個是可能的,那個也是可能」的時候,覺得一種荒謬與不知無從反駁起的無力感。一直要到這時,才知道問題到底是出在那裡!當你要對所有的可能性都容許,而不讓自然的條件加以 constrain,所有的理論都是可能的,那科學要如何進步?
另外一個更遠的回憶,是在目前可能都還在討論的,所謂本土化心理學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雖然不可否認各種 level of inquiry 都有其合法與正當性,但當研究者強調,你的研究只有在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才能瞭解時,是否也擋住了不同文化對這個概念的批評呢?算算,也許待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並且批評人家研究的不夠全面,也許是人共有的通病吧?到最後,也許很多爭議都是 " a battle for one's soul"!
Wednesday, August 12, 2009
颱風過後的新進教師研習營有感
1. 颱風過後,萬事的順序都變調了。就如同10年前的921,地震醒來後隔天,一直到學校後,才發現台北可以安靜到這個地步:暄囂的車水馬龍聲沒有了,電視沒有了,早餐沒有了。待在榮總看書的我,才知道台灣在幾個小時前受到地震的侵襲。
2. 成大,中興,中山的老師,大家素質都不錯,都是國外有名的學校,或是國內著名的大學畢業的。但學生就大多都是B段班,因為A段班的學生到台北去了(或是乾脆出國唸?)
3. 台中車站附近變好多,自由廣場現在都是外勞盤踞,晚上附近變得好冷清。只有補習班附近還有些人潮吧。
舊地重遊,讓一些從前在此留流的回憶又一一浮現出來。人到中年後,似乎真的是愈來愈喜歡回憶啊!
再見了,台中,下次再會不知是何時。
2. 成大,中興,中山的老師,大家素質都不錯,都是國外有名的學校,或是國內著名的大學畢業的。但學生就大多都是B段班,因為A段班的學生到台北去了(或是乾脆出國唸?)
3. 台中車站附近變好多,自由廣場現在都是外勞盤踞,晚上附近變得好冷清。只有補習班附近還有些人潮吧。
舊地重遊,讓一些從前在此留流的回憶又一一浮現出來。人到中年後,似乎真的是愈來愈喜歡回憶啊!
再見了,台中,下次再會不知是何時。
Friday, June 19, 2009
hbm09 San Francisco 記實
今年是回台後第一次參加國際會議,而且是之前從未參加過,但一直想要找機會的Human Brain Mapping,但從台灣飛到美國的時差,讓前兩晚的白天會議感覺一直昏昏沈沈,這可能是我以後要習慣之處(說不定也有人研究時差對大腦的影響,如果沒有 的話,這可能也是一個有趣的研究話題)。
第一次參加HBM,有些先前的刻版印象被打破:(a) 一直以為HBM比較是在方法上的討論,但後來發現它的內容也是相當的多元。有方法技術,也有認知各個層面(知覺,記憶,語言,意識等)的討論,再加上最近 的新方法,如利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判讀大腦造影資料,進而可以預測人的意識狀態,或是生活選擇等,皆是相當的吸引人。所以這次的會議對我來說,是真正的大開眼界(加上能夠回到舊金山舊地重遊)。再加上它的國際性(我看到非常多的歐洲人, 這是以前的會議比較少經歷的),所以以後大概我都會參加這個會議吧!最後,今年遇到兩位非常好的朋友(Craig Benette and Yune Lee),大家也相約好明年再去Barcelona,西班牙的著名城市。2012的會議會在北京舉行,更是值得一遊了。
言歸正傳,這次會 議的焦點之一就是在機器學習,以目前眾多方法的免費提供讓人使用,如SPM5的DCM (dynamic causal modeling),AFNI的 3dsvm (support vector machine),還有一些third party 的functional toolbox,都讓方法的發展更加多元與百家紛呈。不少實驗室提供了他們的網址免費供人下載試用。事實上,台大電機系所提供的svm library 提供了至少三至五篇nature neuroscience的paper作為分析的基底,所以在目前的學術上,台灣早已為人所知的扮演一定的角色。
有關本次會談最讓人囑目的decoding 問題,也有不少組team充分的擁抱這個領域,讓它成為非常吸引人的題目。可以預見,這塊領域將來必將有更多的蓬勃發展,甚至成為自己的一個獨立學門也說不定。比方說,Pittsburgh University 就成立了一個 Machine Learning department,地下室也有自己的MRI scanner,所做的主題就是在 decoding大腦訊號,看人的大腦當時是在做什麼。可以想見,這個系將來必會有很多很實用(或是很sexy,會很吸引新聞記者)的產出。
一 些有趣的有關統計重要性的poster,如我室友 Craig的一個show 魚的大腦 poster,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為什麼他要scan 魚呢?原來是我們平常在scan時所放的phantom,一般都是用特製瓶,裡面裝水或特殊溶液,但他scan過南瓜,昆虫,各式各樣的東西,還包括新英 格蘭的鮭魚(當然是用膜包好,以免流水發臭),有次他就想,既然都作過各式各樣的scan(T1, T2, DTI, etc)了,乾脆就分析一下吧。利用標準的 p<.001,再加上魚的大腦較小,所以3個voxel為cluster threshold下,結果竟然看到了significant activations。當然我們不能說,這隻死魚竟然在看不同的perspective taking狀況下,死魚的大腦內有明顯的反應差異!而是要用這個有趣的例子,說出 correction for multiple comparison的重要性(目前多半是用 family-wise error rate, or false discovery rate),而用魚的大腦來作poster,很容易提高人的回頭率(畢竟人的大腦看多不新奇,魚的大腦可是長得不一樣的)(Craig並解釋為何魚的大腦 會show出sig activation: 因為脂肪較多,氫原子較多的情況下,容易出現差異的機會也較大)。Craig並說到他們的poster 第一回並未過關,因為reviewer認為他們是在開玩笑。但主編Russ Poldrack認為這個poster 是幽默中帶有嚴肅的主題,所以讓他們敗部復活!而在一個被期刊審委的退稿意見中,他們更被建議:請你們scan 16條魚後,得到相同的結果,再來重寄吧!
另外在我的領域內,還看到一個有關我們在GLM中常用的,將motion correction 的 covariates放入design matrix,作為regressors of no interest 一起分析的practice。在這位作者的simulation & practice裡,發現到並不會對資料結果有任何幫助!看樣子,我們以後在做任何分析時,最後都須依賴自己的分析經驗作最有力的指引(而不是大家都怎麼 作,所以你也得如此)。
另外一個有趣的poster,是探討目前常看到的functional connectivity (目前幾乎是一個常用的added feature in fMRI data anlaysis),其seed cluster 大小所影響的connectivity 結果。這篇poster以每一個voxel為出發點,探討每個voxel對應到四個不同candidate region of default network的聯結強度為何。結果發現到:在不同的作業要求,如1-back, 2-back, and 3-back下,不同的部位對其他的default network也會有不同強度的影響。但大體而論,default network 的結果是蠻 robust against voxel cluster size 的大小。
最後,可能是聽過最精彩的一篇poster(同時也得了student trainee award),是一位Benita Sorger 所延續Owens (06) 的一篇非常著名的Science paper,描述一位無法跟外界聯絡的植物人,透過fMRI內實驗者要求的指導語:「想像自己在走廊上行走」,或是「想像自己在打網球」,而能觀察到相對應腦區的反應(PPA 與 SMA, repsectively),與正常控制組相同的結果。藉此來強調 fMRI可以彰顯這位植物人仍有意識,能瞭解指導語並作出相應心智活動。Sorger 繼續深入探討利用fMRI 作為植物人(或四肢癱瘓病人)對外溝通的工具。她的設計是利用BOLD反應的特性,設計三種作業(如唸出字音,判斷字非字等),每一種都可讓該反應在血流反應上昇,持平,或下降的時機,設計出共27種可能(如此即能容納26種字母加空白鍵)。實驗是藉由先問受試者:「上次妳去那裡旅遊?」如果答案是「Greece」,那G對應到字音作業,並且要持續唸十秒,然後不要再唸的方式,藉由一些預先指定的ROI time course 的判讀分析(這又是一種線上 real-time fMRI的應用),可以由程式判斷最有可能的字為何。而且由於字是由多單字組成,藉由多單字的組合來排出不可能的字,進而增加判讀的準確性。這種實驗方式簡易明瞭,並且可以想見可以應用在臨床上。Sorger 跟我說,她已寫了一個grant,利用NIRS(一種較為簡易可攜的探測大量血流變化的技術)來進行這個研究。可以想見,類似的概念被開發出來後,將會如同癱瘓的人可以藉由大腦植入晶片的方式重獲行動自由一樣,無法表達的人將也可用此方式跟外界溝通!這將是多大的福音與商機!
綜合而論,HBM對第一次參加的我,的確是大開了一場眼界:完善的服務(免費的無線網路,印表機服務,餐飲水酒,etc),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式對腦科學感興趣的人,還有迷人的灣區風光,皆讓我非常喜歡。我也決定明年繼續報名HBM,以得到更多的分享與最新的經驗。
第一次參加HBM,有些先前的刻版印象被打破:(a) 一直以為HBM比較是在方法上的討論,但後來發現它的內容也是相當的多元。有方法技術,也有認知各個層面(知覺,記憶,語言,意識等)的討論,再加上最近 的新方法,如利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判讀大腦造影資料,進而可以預測人的意識狀態,或是生活選擇等,皆是相當的吸引人。所以這次的會議對我來說,是真正的大開眼界(加上能夠回到舊金山舊地重遊)。再加上它的國際性(我看到非常多的歐洲人, 這是以前的會議比較少經歷的),所以以後大概我都會參加這個會議吧!最後,今年遇到兩位非常好的朋友(Craig Benette and Yune Lee),大家也相約好明年再去Barcelona,西班牙的著名城市。2012的會議會在北京舉行,更是值得一遊了。
言歸正傳,這次會 議的焦點之一就是在機器學習,以目前眾多方法的免費提供讓人使用,如SPM5的DCM (dynamic causal modeling),AFNI的 3dsvm (support vector machine),還有一些third party 的functional toolbox,都讓方法的發展更加多元與百家紛呈。不少實驗室提供了他們的網址免費供人下載試用。事實上,台大電機系所提供的svm library 提供了至少三至五篇nature neuroscience的paper作為分析的基底,所以在目前的學術上,台灣早已為人所知的扮演一定的角色。
有關本次會談最讓人囑目的decoding 問題,也有不少組team充分的擁抱這個領域,讓它成為非常吸引人的題目。可以預見,這塊領域將來必將有更多的蓬勃發展,甚至成為自己的一個獨立學門也說不定。比方說,Pittsburgh University 就成立了一個 Machine Learning department,地下室也有自己的MRI scanner,所做的主題就是在 decoding大腦訊號,看人的大腦當時是在做什麼。可以想見,這個系將來必會有很多很實用(或是很sexy,會很吸引新聞記者)的產出。
一 些有趣的有關統計重要性的poster,如我室友 Craig的一個show 魚的大腦 poster,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為什麼他要scan 魚呢?原來是我們平常在scan時所放的phantom,一般都是用特製瓶,裡面裝水或特殊溶液,但他scan過南瓜,昆虫,各式各樣的東西,還包括新英 格蘭的鮭魚(當然是用膜包好,以免流水發臭),有次他就想,既然都作過各式各樣的scan(T1, T2, DTI, etc)了,乾脆就分析一下吧。利用標準的 p<.001,再加上魚的大腦較小,所以3個voxel為cluster threshold下,結果竟然看到了significant activations。當然我們不能說,這隻死魚竟然在看不同的perspective taking狀況下,死魚的大腦內有明顯的反應差異!而是要用這個有趣的例子,說出 correction for multiple comparison的重要性(目前多半是用 family-wise error rate, or false discovery rate),而用魚的大腦來作poster,很容易提高人的回頭率(畢竟人的大腦看多不新奇,魚的大腦可是長得不一樣的)(Craig並解釋為何魚的大腦 會show出sig activation: 因為脂肪較多,氫原子較多的情況下,容易出現差異的機會也較大)。Craig並說到他們的poster 第一回並未過關,因為reviewer認為他們是在開玩笑。但主編Russ Poldrack認為這個poster 是幽默中帶有嚴肅的主題,所以讓他們敗部復活!而在一個被期刊審委的退稿意見中,他們更被建議:請你們scan 16條魚後,得到相同的結果,再來重寄吧!
另外在我的領域內,還看到一個有關我們在GLM中常用的,將motion correction 的 covariates放入design matrix,作為regressors of no interest 一起分析的practice。在這位作者的simulation & practice裡,發現到並不會對資料結果有任何幫助!看樣子,我們以後在做任何分析時,最後都須依賴自己的分析經驗作最有力的指引(而不是大家都怎麼 作,所以你也得如此)。
另外一個有趣的poster,是探討目前常看到的functional connectivity (目前幾乎是一個常用的added feature in fMRI data anlaysis),其seed cluster 大小所影響的connectivity 結果。這篇poster以每一個voxel為出發點,探討每個voxel對應到四個不同candidate region of default network的聯結強度為何。結果發現到:在不同的作業要求,如1-back, 2-back, and 3-back下,不同的部位對其他的default network也會有不同強度的影響。但大體而論,default network 的結果是蠻 robust against voxel cluster size 的大小。
最後,可能是聽過最精彩的一篇poster(同時也得了student trainee award),是一位Benita Sorger 所延續Owens (06) 的一篇非常著名的Science paper,描述一位無法跟外界聯絡的植物人,透過fMRI內實驗者要求的指導語:「想像自己在走廊上行走」,或是「想像自己在打網球」,而能觀察到相對應腦區的反應(PPA 與 SMA, repsectively),與正常控制組相同的結果。藉此來強調 fMRI可以彰顯這位植物人仍有意識,能瞭解指導語並作出相應心智活動。Sorger 繼續深入探討利用fMRI 作為植物人(或四肢癱瘓病人)對外溝通的工具。她的設計是利用BOLD反應的特性,設計三種作業(如唸出字音,判斷字非字等),每一種都可讓該反應在血流反應上昇,持平,或下降的時機,設計出共27種可能(如此即能容納26種字母加空白鍵)。實驗是藉由先問受試者:「上次妳去那裡旅遊?」如果答案是「Greece」,那G對應到字音作業,並且要持續唸十秒,然後不要再唸的方式,藉由一些預先指定的ROI time course 的判讀分析(這又是一種線上 real-time fMRI的應用),可以由程式判斷最有可能的字為何。而且由於字是由多單字組成,藉由多單字的組合來排出不可能的字,進而增加判讀的準確性。這種實驗方式簡易明瞭,並且可以想見可以應用在臨床上。Sorger 跟我說,她已寫了一個grant,利用NIRS(一種較為簡易可攜的探測大量血流變化的技術)來進行這個研究。可以想見,類似的概念被開發出來後,將會如同癱瘓的人可以藉由大腦植入晶片的方式重獲行動自由一樣,無法表達的人將也可用此方式跟外界溝通!這將是多大的福音與商機!
綜合而論,HBM對第一次參加的我,的確是大開了一場眼界:完善的服務(免費的無線網路,印表機服務,餐飲水酒,etc),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式對腦科學感興趣的人,還有迷人的灣區風光,皆讓我非常喜歡。我也決定明年繼續報名HBM,以得到更多的分享與最新的經驗。
Thursday, May 21, 2009
一個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的實例:是否學生愈來愈不認真呢?
最近上到社會心理學,發現到一個常見的社會現象﹣基本歸因謬誤﹣指的是人們常將他人的過錯歸因於他人的特質因素,而非情境因素。這樣的現象,在老師常講的「學生一代不如一代」是否也犯了同樣的毛病呢?因為在比較自己當學生時,用的是自我歸因﹣通常是較易犯了自我保護機制。而在歸因學生的壞表現時,常會認為是學生的問題。如此的話,我們在當學生時,常聽到老師在台上講說:從前我們如何如何努力,而現在的學生卻如何如何白目........等到我自己當了老師,教到這個「基本歸因謬誤」時,才知道老師原來也是犯了這樣的問題啊!
所以說,代代的學生在本質上並沒有不同。雖然每個時代有其特色,學生因此也有不同的適應,但原則上,大家都是一樣的由淺入深,由不會到會;而其中努力的多,自然就學得到啊!
所以說,代代的學生在本質上並沒有不同。雖然每個時代有其特色,學生因此也有不同的適應,但原則上,大家都是一樣的由淺入深,由不會到會;而其中努力的多,自然就學得到啊!
Thursday, April 16, 2009
過多的雜務活動讓正常專務無法進行
看到這篇報導,讓我這個整天忙來忙去的新進教師也有感而發:雖然說我們新進教師應該專注在教學,研究,與服務。畢竟最重要的是仍是研究的發表(因為它在升等評量中所佔的比例最大)。 但在快過完一年的日子中,發現到即使是不上課的時間,我仍然要為開不完的會,討論不完的大小議題(系所,實驗室,學生)而忙。有一次在改研究所入學考卷的試場中,跟一位以前的軍中同學,現在也在同一個學校教書的老師閑聊,他說他感到最專注的時候,往往是在上課前,因為那時大小的事情都必須要讓位﹣﹣備課上課最大。而在不上課時,則有忙不完的事情一樣接著一樣。我現在深有同感﹣﹣有時在備課的空檔前,還有時間去外面走一走,想一些研究的大問題,如同以前在作 博士後一樣。但在平常時候,一樣接一樣的事情(尤其是開不完的大小會議)更是讓人常有油盡燈枯之感(也有研究提到常開會對於工作精力的損耗)。
在這本書中也提到,意志力也如同存款有限的銀行帳號一樣,用完了就需要再補充,並非可以一般以為的藉由先做一些事情,讓自己暖機後再來從事的道理。在寫文章時,我更常感到,在反覆思考編輯文章時,大腦是全副精力都在它上面,這時連做其他一般的事情(如收發email 等)都會影響寫文章的專注。所以以前我就聽過有些老師的"no email" day,整天不接email, 不接電話,只把全副精力放在文章上。如此可能還無法在一兩天內完成,而是要很多天才有可能到達一個令人滿意的程度。更重要的,在"The elements of style"裡,作者也提過:寫作是讓自己用光了腦力,但也是重新鍛鍊滋養腦力的唯一方法。是真的!
在這本書中也提到,意志力也如同存款有限的銀行帳號一樣,用完了就需要再補充,並非可以一般以為的藉由先做一些事情,讓自己暖機後再來從事的道理。在寫文章時,我更常感到,在反覆思考編輯文章時,大腦是全副精力都在它上面,這時連做其他一般的事情(如收發email 等)都會影響寫文章的專注。所以以前我就聽過有些老師的"no email" day,整天不接email, 不接電話,只把全副精力放在文章上。如此可能還無法在一兩天內完成,而是要很多天才有可能到達一個令人滿意的程度。更重要的,在"The elements of style"裡,作者也提過:寫作是讓自己用光了腦力,但也是重新鍛鍊滋養腦力的唯一方法。是真的!
Sunday, April 5, 2009
博士真的愈來愈不值錢了嗎?
最近看到的新聞1, 2, 讓人不禁想到如標題的反思:
從統計學的觀點,碩士生(博士生也是)從十多年前的十萬多人錄取一兩萬,到目前的很多研究所招不足額,就可知道:即使是一直往上唸,也不保證將來就一定會有好工作。
自從我剛回來的時候,有位同個學校畢業的同事就在我剛回來的分享中,提到他所謂的數學式:在我們考大學的時候(民國77年),十萬人錄取三萬人,分到所有的大學中。而到現今,考生人數同樣十萬,但台大一間學校就要了三萬人,再加上其他國立大學排排坐之後,錄取率就是我們所耳熟能詳的「百分之百」。而且這些學生的素質可想而知:以前考進大學的人或多或少都還有一定的說聽讀寫基礎,而現在的則能否正確的拚出自己的名字都有問題(在一家技職體系的以前同學告訴我,他的學生有的連加減乘除都令人搖頭)。
所以目前不管是研究生博士生,由於供過於求的關係,好的仍然很好,但能夠混進來的,有的程度也不是普通的差。當然,有教無類,但在學習的態度與積極的精神上,有時也是相輔相成的。
博士生考基本公務員考試的全數摃龜,也反映了一個現象:博士所讀的愈來愈專業後,可能反而無法去顧到基本的題面。但「想太多」,原本就是做研究時不斷在進行的事。陳之藩的名言:「專家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在這裡又一次的反映了:在日常生活或常識的判斷中,博士不見得比其他人高明多少。
言歸正傳,真正在這時代能功成名就的人畢竟是少數。如果你要的,不過是個基本的溫飽,博士的基本起薪畢竟統計上還是最高的。當然,如果要說所有的博士都有工作,台灣(或全世界)都不能有那麼多研究需要人去做。書唸多還是有用的,但是要活學活用。
從統計學的觀點,碩士生(博士生也是)從十多年前的十萬多人錄取一兩萬,到目前的很多研究所招不足額,就可知道:即使是一直往上唸,也不保證將來就一定會有好工作。
自從我剛回來的時候,有位同個學校畢業的同事就在我剛回來的分享中,提到他所謂的數學式:在我們考大學的時候(民國77年),十萬人錄取三萬人,分到所有的大學中。而到現今,考生人數同樣十萬,但台大一間學校就要了三萬人,再加上其他國立大學排排坐之後,錄取率就是我們所耳熟能詳的「百分之百」。而且這些學生的素質可想而知:以前考進大學的人或多或少都還有一定的說聽讀寫基礎,而現在的則能否正確的拚出自己的名字都有問題(在一家技職體系的以前同學告訴我,他的學生有的連加減乘除都令人搖頭)。
所以目前不管是研究生博士生,由於供過於求的關係,好的仍然很好,但能夠混進來的,有的程度也不是普通的差。當然,有教無類,但在學習的態度與積極的精神上,有時也是相輔相成的。
博士生考基本公務員考試的全數摃龜,也反映了一個現象:博士所讀的愈來愈專業後,可能反而無法去顧到基本的題面。但「想太多」,原本就是做研究時不斷在進行的事。陳之藩的名言:「專家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在這裡又一次的反映了:在日常生活或常識的判斷中,博士不見得比其他人高明多少。
言歸正傳,真正在這時代能功成名就的人畢竟是少數。如果你要的,不過是個基本的溫飽,博士的基本起薪畢竟統計上還是最高的。當然,如果要說所有的博士都有工作,台灣(或全世界)都不能有那麼多研究需要人去做。書唸多還是有用的,但是要活學活用。
Wednesday, January 14, 2009
本土諾貝爾獎得主?
針對馬總統日前的批評,這裡有一篇很辛辣的評論,雖然同意大部分作者的看法,但是仍對裡面的批評有點不吐不快的回應。
文章的主要論點是「按照台灣目前對教授的abuse, 經費結報的繁瑣(真的是很傷腦筋,一年的老師經驗,讓我瞭解有錢不見得是好事﹣﹣錢要花完也不容易啊!),還有其他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會,讓老師的智性資源變成一個在一些零碎瑣事上耗盡心力,也是作者不看好台灣的學者會有可能攻頂的可能。這些論點我都非常同意,並且也對一項以「排名上百大」、「出諾貝爾獎得主的攻頂計畫」為目標的短期(最多五年)補助,是否真的能夠產生諾貝爾獎得主,感到悲觀。
一個有趣的觀察點,是諾貝爾獎的頻繁得主,如美國,歐洲,日本,或是其他國家等,都是先從基本教育做起,提供一個公平且讓各式各樣想法皆能實現的環境,讓智性的提昇能夠變成一個常態。台灣在這點上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但是一些價值觀的普及,如人生不是只有賺錢,一些想法的讓其實現,或是其他的環境等。台灣都還有努力的空間。
另外一個有趣的觀點,是諾貝爾獎的產生,可能跟大環境(自由開放且競爭的學術風氣,足夠的補助,與人才的培育等等)有關,可能跟國家人民的危機意識有關(君不見很多有名的美國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是在以色列做的),更可能跟國家的人口數有關(最好要大到一個數量,才容易產生足夠的研究能量),但以上沒有一個理由(或是all of the above combined)可以確定產生諾貝爾獎﹣﹣得獎也有很多的不確定性,與一些運氣成份在內。這些都是在可想見的範圍內無法控制的。所以,故然同意 Eric Chou 的說法,同樣對數年(或數十年內)產生一個諾貝爾獎得主感到悲觀,但卻也不是絕無可能。誰敢說下一次奧運金牌得主台灣仍然一定沒有份呢?雖然一旦產生,大家興奮之餘,可能會發現到,得主得獎背後的訓練歷程可能跟政府補助沒有太大的關係。
Tuesday, January 13, 2009
學期結束有感
很快的,在今天監考完心概的期末考後,一個學期結束了(只等後續的成績登記與修改等)。算是過得很快,同時也結束了回台灣的第一個學期。當下有一個感覺:好累喔!只想好好的跟家人出去走走。剛好最近也新買了一台二手車作為遊山玩水的代步工具。
同時也開始沈思,到底這半年來,在繁忙的工作壓力下,自己的作息受到多少改變(不管是正向負向)。發現到有,但非常少:該睡的時候還是睡,寫完東西後照例都有一段時間無法再寫(這時候就是作資料分析或寫程式的好機會),早上的時間應多用來讀一些paper,或是想一些大問題作為精神與思維的補充時間。
還是得努力把paper再resubmit,畢竟被拒絕應被視為在被接受前的常態。我也必須學會做一個打不倒的小強,再接再厲!
同時也開始沈思,到底這半年來,在繁忙的工作壓力下,自己的作息受到多少改變(不管是正向負向)。發現到有,但非常少:該睡的時候還是睡,寫完東西後照例都有一段時間無法再寫(這時候就是作資料分析或寫程式的好機會),早上的時間應多用來讀一些paper,或是想一些大問題作為精神與思維的補充時間。
還是得努力把paper再resubmit,畢竟被拒絕應被視為在被接受前的常態。我也必須學會做一個打不倒的小強,再接再厲!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