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14, 2009

本土諾貝爾獎得主?

針對馬總統日前的批評,這裡有一篇很辛辣的評論,雖然同意大部分作者的看法,但是仍對裡面的批評有點不吐不快的回應。

文章的主要論點是「按照台灣目前對教授的abuse, 經費結報的繁瑣(真的是很傷腦筋,一年的老師經驗,讓我瞭解有錢不見得是好事﹣﹣錢要花完也不容易啊!),還有其他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會,讓老師的智性資源變成一個在一些零碎瑣事上耗盡心力,也是作者不看好台灣的學者會有可能攻頂的可能。這些論點我都非常同意,並且也對一項以「排名上百大」、「出諾貝爾獎得主的攻頂計畫」為目標的短期(最多五年)補助,是否真的能夠產生諾貝爾獎得主,感到悲觀。

一個有趣的觀察點,是諾貝爾獎的頻繁得主,如美國,歐洲,日本,或是其他國家等,都是先從基本教育做起,提供一個公平且讓各式各樣想法皆能實現的環境,讓智性的提昇能夠變成一個常態。台灣在這點上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但是一些價值觀的普及,如人生不是只有賺錢,一些想法的讓其實現,或是其他的環境等。台灣都還有努力的空間。

另外一個有趣的觀點,是諾貝爾獎的產生,可能跟大環境(自由開放且競爭的學術風氣,足夠的補助,與人才的培育等等)有關,可能跟國家人民的危機意識有關(君不見很多有名的美國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是在以色列做的),更可能跟國家的人口數有關(最好要大到一個數量,才容易產生足夠的研究能量),但以上沒有一個理由(或是all of the above combined)可以確定產生諾貝爾獎﹣﹣得獎也有很多的不確定性,與一些運氣成份在內。這些都是在可想見的範圍內無法控制的。所以,故然同意 Eric Chou 的說法,同樣對數年(或數十年內)產生一個諾貝爾獎得主感到悲觀,但卻也不是絕無可能。誰敢說下一次奧運金牌得主台灣仍然一定沒有份呢?雖然一旦產生,大家興奮之餘,可能會發現到,得主得獎背後的訓練歷程可能跟政府補助沒有太大的關係。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