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12, 2007

身處在資訊洪流中的抉擇

半年前就有寫這篇文章的動機,當時主要是因為看到 Al Gore 與 聯合國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因為提醒人們目前的共同大敵----全球暖化,而共同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他在ted.com上的兩次演說讓大家都感同身受。

在短短的二三年時間,全球暖化從只是小部份科學家的大聲疾呼,到現今成為當代顯學,其間的演變過程可說是非常值得探討的有趣課題。但即使是IPPC的90%肯定是由人為造成的全球暖化,到目前的全球普遍的減碳省油風潮,如果仍然有人認為目前的氣候只能算是長期氣候波動的一些短時間的異動,而不是嚴重到如同“An inconvenient truth“所說的,世界的面貌在五十年後會有大變動一樣,你會不會覺得這些人實在是甘冒大不諱呢?

但真的就有這樣的人,他們所持的證據,包括從古籍中找到對氣候異常的誇張描述,並且舉証說從更長遠的冰河期來看這千百萬年的氣候變化,最近幾十年的氣候異常不過是微小的異動;或是從更直接的批判Al Gore電影裡面的數據有誇大誤導之嫌等等。如果只是在細部的資料呈現上批判,Fine,而我相信大多數人也會同意一部電影不可能完全沒有缺點。但問題在:即使是在目前全球氣候異常已被視為幾乎是絕大多數科學家的共識時,仍然有人,如著名的Inhofe 參議員,一直堅持著完全否定的態度;在現在這個網路上人人平等的時代,你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說法自由的呈現在平面媒體上。但對於想知道真相的人,尤其是當這不是我們的專業(如氣象,考古,甚至古文獻等)時,我們要如何在這資訊的洪流中選擇呢?

在大學所學過的社會心理學說服理論裡,提到當說服來源的可信度高時,一般人傾向於相信訊息傳播者的表面效度:像是名人啊,專家等,而對訊息內容採取相對來說全盤接受的態度;而對於訊息來源較為非專業時,我們會傾向於抱著較為保守或批判的態度。那麼在以上全球暖化的例子裡,儘管我們相信絕大多數科學家的專業立場,但為什麼對於媒體的訊息也會傾向於全盤接受呢?最可能的就是媒體的內容的確言之有物,而值得讀者做更多閱讀或仔細推敲。當我看到一些小眾媒體的報導時,對於這個領域不是專家的我的確傾向去作更多閱讀,然後再決定自己的態度或意見。

但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過濾訊息以保持專注力,已經是當代顯學了。去要求花更多時間去研讀(自己做研究),或等待更具公信力的報導出來,無非是有點緣木求魚。所以回到題目,在目前這個資訊洪流中,我們要如何持有自己的價值觀與正確的態度呢?我到現在似乎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解答。或是,這個問題也無法有一個標準答案?而是要看每一個case而決定?

至少,愈趨保守的我,對於不懂的領域,大方的承認自己的所知有限,而持開放的態度接受一切的可能,是比較保險的作法?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