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一月的時候,聽到Science Friday 的podcast, 訪問Gina Kolata的新書:Rethinking thin: the new science of weight loss. 討論中提到是否我們是overtreated?我覺得剛好跟當時Isaac 的經驗非常相合,值得寫下作紀念。
作者提到一些例子,由於美國醫療體系的發達與高度分工,導致了很多分科醫師只看到他她專長的部分,而這種見樹不見林的後疑症,就是導致目前一般的看診,怕被告的醫生要你做各式各樣的檢查,其中有些還真的不需要。這種重複的醫用資源的浪費,在Isaac,我的第二個小兒子出生後,去賓州大學醫院的檢查更是如此。從一開始的皮膚科,腫瘤科,放射線部,再轉到外科,再回到皮膚科及小兒科回診,這樣一輪下來,太太跟我都有快支撐不下去的感覺。還好岳母來幫忙照顧老大,才能讓我們可以專心的陪老二經過他生命中的第一個手術經驗。
身為新生兒的父母,我們很能夠體會那種當看到小孩出生時任何的異樣。為了Isaac大腿上的這個腫瘤,做了如此多的檢驗,而最後的肯定答案,仍是待等到手術後的切片檢查才能確定。這不禁讓我抱怨的想:走了這麼大一個圈子,到頭來的最後答案仍是要靠當初小兒科醫生的直覺:可能要動手術切除。而且非侵入式的方法:如MRI,ultrasound等,提供的仍是有限的答案。對於基督徒的我們,在禱告求神帶領之外,對於醫學極致(chop是全美新生小兒科排名前二名的教學醫院)的有限,更是有深刻的體會。
所以真的,西方醫學有其限制,雖然它的不斷進步,已經極大的改善人類生活,促進健康,消除疾病等,但它仍然有其極限。overtreated 是它目前的一個很大為人所詬病的副作用。
Monday, October 22, 2007
Friday, October 12, 2007
身處在資訊洪流中的抉擇
半年前就有寫這篇文章的動機,當時主要是因為看到 Al Gore 與 聯合國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因為提醒人們目前的共同大敵----全球暖化,而共同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他在ted.com上的兩次演說讓大家都感同身受。
在短短的二三年時間,全球暖化從只是小部份科學家的大聲疾呼,到現今成為當代顯學,其間的演變過程可說是非常值得探討的有趣課題。但即使是IPPC的90%肯定是由人為造成的全球暖化,到目前的全球普遍的減碳省油風潮,如果仍然有人認為目前的氣候只能算是長期氣候波動的一些短時間的異動,而不是嚴重到如同“An inconvenient truth“所說的,世界的面貌在五十年後會有大變動一樣,你會不會覺得這些人實在是甘冒大不諱呢?
但真的就有這樣的人,他們所持的證據,包括從古籍中找到對氣候異常的誇張描述,並且舉証說從更長遠的冰河期來看這千百萬年的氣候變化,最近幾十年的氣候異常不過是微小的異動;或是從更直接的批判Al Gore電影裡面的數據有誇大誤導之嫌等等。如果只是在細部的資料呈現上批判,Fine,而我相信大多數人也會同意一部電影不可能完全沒有缺點。但問題在:即使是在目前全球氣候異常已被視為幾乎是絕大多數科學家的共識時,仍然有人,如著名的Inhofe 參議員,一直堅持著完全否定的態度;在現在這個網路上人人平等的時代,你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說法自由的呈現在平面媒體上。但對於想知道真相的人,尤其是當這不是我們的專業(如氣象,考古,甚至古文獻等)時,我們要如何在這資訊的洪流中選擇呢?
在大學所學過的社會心理學說服理論裡,提到當說服來源的可信度高時,一般人傾向於相信訊息傳播者的表面效度:像是名人啊,專家等,而對訊息內容採取相對來說全盤接受的態度;而對於訊息來源較為非專業時,我們會傾向於抱著較為保守或批判的態度。那麼在以上全球暖化的例子裡,儘管我們相信絕大多數科學家的專業立場,但為什麼對於媒體的訊息也會傾向於全盤接受呢?最可能的就是媒體的內容的確言之有物,而值得讀者做更多閱讀或仔細推敲。當我看到一些小眾媒體的報導時,對於這個領域不是專家的我的確傾向去作更多閱讀,然後再決定自己的態度或意見。
在短短的二三年時間,全球暖化從只是小部份科學家的大聲疾呼,到現今成為當代顯學,其間的演變過程可說是非常值得探討的有趣課題。但即使是IPPC的90%肯定是由人為造成的全球暖化,到目前的全球普遍的減碳省油風潮,如果仍然有人認為目前的氣候只能算是長期氣候波動的一些短時間的異動,而不是嚴重到如同“An inconvenient truth“所說的,世界的面貌在五十年後會有大變動一樣,你會不會覺得這些人實在是甘冒大不諱呢?
但真的就有這樣的人,他們所持的證據,包括從古籍中找到對氣候異常的誇張描述,並且舉証說從更長遠的冰河期來看這千百萬年的氣候變化,最近幾十年的氣候異常不過是微小的異動;或是從更直接的批判Al Gore電影裡面的數據有誇大誤導之嫌等等。如果只是在細部的資料呈現上批判,Fine,而我相信大多數人也會同意一部電影不可能完全沒有缺點。但問題在:即使是在目前全球氣候異常已被視為幾乎是絕大多數科學家的共識時,仍然有人,如著名的Inhofe 參議員,一直堅持著完全否定的態度;在現在這個網路上人人平等的時代,你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說法自由的呈現在平面媒體上。但對於想知道真相的人,尤其是當這不是我們的專業(如氣象,考古,甚至古文獻等)時,我們要如何在這資訊的洪流中選擇呢?
在大學所學過的社會心理學說服理論裡,提到當說服來源的可信度高時,一般人傾向於相信訊息傳播者的表面效度:像是名人啊,專家等,而對訊息內容採取相對來說全盤接受的態度;而對於訊息來源較為非專業時,我們會傾向於抱著較為保守或批判的態度。那麼在以上全球暖化的例子裡,儘管我們相信絕大多數科學家的專業立場,但為什麼對於媒體的訊息也會傾向於全盤接受呢?最可能的就是媒體的內容的確言之有物,而值得讀者做更多閱讀或仔細推敲。當我看到一些小眾媒體的報導時,對於這個領域不是專家的我的確傾向去作更多閱讀,然後再決定自己的態度或意見。
但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過濾訊息以保持專注力,已經是當代顯學了。去要求花更多時間去研讀(自己做研究),或等待更具公信力的報導出來,無非是有點緣木求魚。所以回到題目,在目前這個資訊洪流中,我們要如何持有自己的價值觀與正確的態度呢?我到現在似乎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解答。或是,這個問題也無法有一個標準答案?而是要看每一個case而決定?
至少,愈趨保守的我,對於不懂的領域,大方的承認自己的所知有限,而持開放的態度接受一切的可能,是比較保險的作法?
至少,愈趨保守的我,對於不懂的領域,大方的承認自己的所知有限,而持開放的態度接受一切的可能,是比較保險的作法?
Ken Miller 聽後感
相隔二年後,在普大的一般演講廳再度聽到我的偶像Ken Miller應宗教研究中心的邀請,講題是:Evolution and Design at the crossroads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為何說Ken Miller是我的偶像呢?他是我第一本從頭到尾讀完的英文書"Finding Darwin's God"作者。為此我還特地去請他在我讀完的那本簽名。另外,同樣身為Brown University的畢業生(他是剛好在我出生那年拿到學士學位),他同時也是Molecular Biology系的教授,美國高中生物教科書的作者,更重要的,身為虔誠天主教徒的他,同時也是反對創造論(Creationism, or Intelligent Design)的急先鋒,在多場有關“創造論是否屬於科學“的法庭辨論中以專家證人的身份作證。我聽過他兩次演講:第一次是在2000年,當我博士班第一年同時也還在慕道時,去Brown附近的天主教會所聽他講有關當時他對創造論的看法。當時初生之犢的我,還問他對於神蹟的看法(說可以用統計的變異解釋)。第二次則是在2005年秋的開學典禮,他對全體新生做了一場精采的報告。對於他的生平,網路上也有大量的軼事可以看到。
第三次的演講,我在普大也待了將近兩年了,看到他仍然健談如昔,本就是令人高興的事。首先他先提到他自己的高中是在Northern NJ待的,他在當日上午還先到該校演講。提到了附近一家Kearny高中:在2006年,一位資深的歷史老師在課堂上傳教,並且說如果不等待上帝的救贖,就會在地獄裡沈淪等等的恐怖言論。這件事被揭發,當然是因為學生私自的將老師的講話錄下,並且由其雙親交由紐時揭露。這則新聞固然只是一個在全美各地如火如荼的創造論與演化論在科學教育爭論中的一個縮影,但卻是一個很好的開場白。
Ken旗幟鮮明的演化與創造並存立場,是讓我順利解決如何調和科學精神與宗教立場的良好導引。接下來他所建議的書單:如John Haught的"God After Darwin"等等後續書籍,也讓我堅立了兩者非但不會互相衝突,反而可以互補(可能在積極面上更加切合Einstein所說的Science without Religion is blind, Religion without science is lame的真義)。我想看過他的文章或聽過他在Youtube上的演講內容的人,都會對他的清楚的內容,不亢不卑的態度所折服。這樣的一位好校友與同道,真是讓我印象深刻不已啊!
寫作的同時,接連看到最近在台灣有兩則有關隱含解釋的新聞,讓我對台灣一般科普或懷疑精神的普及仍是有待加油?一個是在南太平洋賑災的醫生,提到在搬大量屍體後,手上長了屍斑,怎麼弄都弄不掉。法醫看到他,說這可能會伴隨著他直到他死為止。還有法師說,他後面怎麼跟著二百多個靈?另外,阿里山小火車接連出軌,員工怎麼弄都弄不回去,一直等到站長上香祝禱一番後,就能順利的將鐵軌扶上。這樣的說法,無疑的是在散布一種隱含的形而上,甚至靈異方面的訊息。個人對於媒體如此輕率,非但與社會開明理性的精神不符,也反映了科普教育的不夠落實。在第一個例子,如果這位醫生知道在氣候潮溼的台灣,溼疹原本就不容易好的話,他就會知道,如果他來到氣候乾燥的地方,如加州或科羅拉多,住上個一陣子,他的手可不可能就會不藥不癒呢?
另外第二個例子,如果阿里山高山鐵路站站長在工作一陣子後,讓大家休息一下,吃個東西或睡個午覺什麼的再來上工,有沒有可能比較有力氣的員工們,或者搞清楚可能的問題後,也會弄得好呢?甚至有一種可能:如果員工們普遍認為是有什麼原因導致他們不能將軌道扶正,那麼他們下意識裡便會希望有什麼安撫動作(如站長的上香)後,再做也會潛意識的比較有把握弄好哩!由於我不是鐵路專家,不知道有那些可能的原因導致火車出軌,但從心理學的角度就可以提出不少可能解釋的情況下,媒體的過早下結論,似乎是違反一般科學的調查精神!當然,有人會說,如果不報聳動的新聞的,就會減少吸引力!但如何的在智性的滿足與新聞報導裡取得平衡,相信現代媒體已經愈來愈懂得如何調整了。
這些議題與Ken Miller有關嗎?當然有,身為生物學教授的Ken,他可以選擇只要做好他分內的教書與研究工作即可。但他卻在繁忙的工作與日常生活(還當社區的女棒教練)外,投入了與Creationists的論戰。其目的,就是會了提昇科普教育,讓美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選項(但卻是有紮實內容的在“唯演化“或“唯創造“外提供第三選項,而非似是而非或舊瓶裝新酒的Intelligent design說法)。與洪蘭教授一直在做的藉由大量翻譯好的科普書,提供科普教育的養分之外,Ken Miller的投身“演化或創造?“的論戰也是在美國的特殊基督教強勢文化下的一個獨特且芬芳的特例。
好樣的,Ken!
為何說Ken Miller是我的偶像呢?他是我第一本從頭到尾讀完的英文書"Finding Darwin's God"作者。為此我還特地去請他在我讀完的那本簽名。另外,同樣身為Brown University的畢業生(他是剛好在我出生那年拿到學士學位),他同時也是Molecular Biology系的教授,美國高中生物教科書的作者,更重要的,身為虔誠天主教徒的他,同時也是反對創造論(Creationism, or Intelligent Design)的急先鋒,在多場有關“創造論是否屬於科學“的法庭辨論中以專家證人的身份作證。我聽過他兩次演講:第一次是在2000年,當我博士班第一年同時也還在慕道時,去Brown附近的天主教會所聽他講有關當時他對創造論的看法。當時初生之犢的我,還問他對於神蹟的看法(說可以用統計的變異解釋)。第二次則是在2005年秋的開學典禮,他對全體新生做了一場精采的報告。對於他的生平,網路上也有大量的軼事可以看到。
第三次的演講,我在普大也待了將近兩年了,看到他仍然健談如昔,本就是令人高興的事。首先他先提到他自己的高中是在Northern NJ待的,他在當日上午還先到該校演講。提到了附近一家Kearny高中:在2006年,一位資深的歷史老師在課堂上傳教,並且說如果不等待上帝的救贖,就會在地獄裡沈淪等等的恐怖言論。這件事被揭發,當然是因為學生私自的將老師的講話錄下,並且由其雙親交由紐時揭露。這則新聞固然只是一個在全美各地如火如荼的創造論與演化論在科學教育爭論中的一個縮影,但卻是一個很好的開場白。
Ken旗幟鮮明的演化與創造並存立場,是讓我順利解決如何調和科學精神與宗教立場的良好導引。接下來他所建議的書單:如John Haught的"God After Darwin"等等後續書籍,也讓我堅立了兩者非但不會互相衝突,反而可以互補(可能在積極面上更加切合Einstein所說的Science without Religion is blind, Religion without science is lame的真義)。我想看過他的文章或聽過他在Youtube上的演講內容的人,都會對他的清楚的內容,不亢不卑的態度所折服。這樣的一位好校友與同道,真是讓我印象深刻不已啊!
寫作的同時,接連看到最近在台灣有兩則有關隱含解釋的新聞,讓我對台灣一般科普或懷疑精神的普及仍是有待加油?一個是在南太平洋賑災的醫生,提到在搬大量屍體後,手上長了屍斑,怎麼弄都弄不掉。法醫看到他,說這可能會伴隨著他直到他死為止。還有法師說,他後面怎麼跟著二百多個靈?另外,阿里山小火車接連出軌,員工怎麼弄都弄不回去,一直等到站長上香祝禱一番後,就能順利的將鐵軌扶上。這樣的說法,無疑的是在散布一種隱含的形而上,甚至靈異方面的訊息。個人對於媒體如此輕率,非但與社會開明理性的精神不符,也反映了科普教育的不夠落實。在第一個例子,如果這位醫生知道在氣候潮溼的台灣,溼疹原本就不容易好的話,他就會知道,如果他來到氣候乾燥的地方,如加州或科羅拉多,住上個一陣子,他的手可不可能就會不藥不癒呢?
另外第二個例子,如果阿里山高山鐵路站站長在工作一陣子後,讓大家休息一下,吃個東西或睡個午覺什麼的再來上工,有沒有可能比較有力氣的員工們,或者搞清楚可能的問題後,也會弄得好呢?甚至有一種可能:如果員工們普遍認為是有什麼原因導致他們不能將軌道扶正,那麼他們下意識裡便會希望有什麼安撫動作(如站長的上香)後,再做也會潛意識的比較有把握弄好哩!由於我不是鐵路專家,不知道有那些可能的原因導致火車出軌,但從心理學的角度就可以提出不少可能解釋的情況下,媒體的過早下結論,似乎是違反一般科學的調查精神!當然,有人會說,如果不報聳動的新聞的,就會減少吸引力!但如何的在智性的滿足與新聞報導裡取得平衡,相信現代媒體已經愈來愈懂得如何調整了。
這些議題與Ken Miller有關嗎?當然有,身為生物學教授的Ken,他可以選擇只要做好他分內的教書與研究工作即可。但他卻在繁忙的工作與日常生活(還當社區的女棒教練)外,投入了與Creationists的論戰。其目的,就是會了提昇科普教育,讓美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選項(但卻是有紮實內容的在“唯演化“或“唯創造“外提供第三選項,而非似是而非或舊瓶裝新酒的Intelligent design說法)。與洪蘭教授一直在做的藉由大量翻譯好的科普書,提供科普教育的養分之外,Ken Miller的投身“演化或創造?“的論戰也是在美國的特殊基督教強勢文化下的一個獨特且芬芳的特例。
好樣的,Ken!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