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3, 2010

why 「你懂我的意思嗎?」十分令人厭惡?

看到這篇文章裡所提的:“有很多人因而養成讓人十分厭惡的口頭禪,在每句話之後,外加:「你懂我的意思嗎?」“時,我不禁心有戚戚然,非常同意作者的看法:「這是個令人非常不舒服的口頭禪」。但不知是否作者廖教授是否由於篇幅或其他限制,並無細講為何這種說法讓人厭惡。所以這裡我來「狗尾續貂」一下:

可能很多常說這句「你懂我的意思嗎?」的人,並不了解這句話背後的一些假設與意涵:就如同老師問學生們「你們懂不懂?」的時候,已經隱含了地位的不對等:老師是在傳授道理,而學生有義務接受或瞭解。所次若學生搖頭,老師當然可以再換種方式說明,或是罵學生不夠聰明「這樣的道理都不瞭解?」。當然我們希望大多老師選擇前種選項,但老師的角色,賦予她選擇後種的權利。這個道理,就是在說「你懂我的意思嗎?」時,所自動附帶的一種「地位的不對稱性」。如果同輩彼此溝通,或是晚輩跟長輩溝通時,出現這樣的一種表達,就會讓聽的人覺得不太對勁﹣﹣如果輩份不對,聽來就會不太合宜。這種 language pragmatics 的適切性,也是語言心理學的一個重要議題。

所以我曾經有一次對一位常常對我說「所以這個道理是這樣這樣,你懂不懂?」的大學同學前,回答「不懂,為何我要懂?」的突兀答案。當然這不是一個好的回應方式,但一個更加週延的同輩表達法,應該是像英文中的"Do I make myself clear?", 如果用 "You with me so far?" "Are you with me?" 都已經有點隱含地位的不對等了。所以在國外,我們聽到job applicant 的 Ph.D. 常會用 "do I make myself clear?", "Does anyone have questions up to here?" 等等,都表達了他們對pragmatics的體認。

一些近期的發展心理學研究,發現到韓國的小嬰兒,在七到九個月左右就能夠分辨他們語言中敬語(在韓文與日文中非常普遍,不同輩份的對話用語都不一樣)與非敬語的差異。所以如果漢語中慢慢的對一些細節不強調的話,要嗎就是這種「你懂我的意思嗎?」的用法變得慢慢的失去地位上的差異隱含,或者愈來愈多人(像廖教授一樣)抱怨現在的(年輕)人「說話沒有禮貌」。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a blog administrator.
Ryan said...

我週遭也有位這樣的人
不過沒有辦法遠離
剛好搜尋找來這裡..

Unknown said...

沒錯~~我也是受不了我前面的同事~~這位仁兄偏偏就是個表達能力很差的人~~每當他說"你懂我的意思嗎?"我聽了就很不舒服,心想"明明是你表達能力差又口齒不清,一副好像是我白癡理解能力差一樣"@@

一直以為是我的問題~因為活了30幾年~第一次遇到這種人~上網搜尋一下~沒想到有這種口頭禪的人真不少=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