繳交年度科技部計畫之後,老婆轉貼了這篇 台北馬 的跑者 po 文,網誌 | 運動筆記 (biji.co),並且詢問我這位「腦神經科學家」的專業意見。看完之後,除了嘖嘖稱奇之外,似乎一時也無太多想法....
但是人就是會睡在夢上 (sleep on it)...就在隔日早上起床後,愈想愈無法離開它,到了要專門寫下這些思想記錄的程度。
首先,我需要聲明:雖然我的研究興趣與專業主要是在腦科學,但這個領域的分工真的很細 (美國的 SfN 是世界最大的學會組織,會員人數約在 35000-40000 間),細到同樣是認知神經科學,也有不同的研究主題。而這個個案的主要是牽涉到「意識」的幾個可能層面。(原本以為網路上會有一些類似個案的衍生描述,但似乎找來找去,多是佛洛依德的三種層次的說法。所以目前我們大概也只能將其放在 pre-consciouness level 這層 定義不明確的地方了。
The Three Levels of Human Consciousness | by Kain Ramsay | Achology | Medium
話說,意識可算是認知的最後聖杯(holy grail, 意指最後達標的最難大魔王,只要過了就會破關,意指破解人類意識的奧祕, the so-called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目前多半的意識研究,多只能著重在 easy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 也就是意識的大腦相關型態 (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such as firing patterns of the brain)..比如說先前 提出 DNA 雙螺蜁 的 Crick 在 astonishing hypothesis (中文翻作驚異的假說) 裡,提到 20~40 Hz rhythms 等可能與意識的密切關聯,但後來發現不是完全成立。不過也算就此建立了對意識研究的科學方法,對後來的「意識科學」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回到正題,目前普遍能為學界接受的觀點是 多重腦區(有些較關鍵) 支撐著吾人正常狀況下的意識經驗。支持的證據,從多重腦區缺損所導致的意識缺損或不同程度的喪失,如昏迷(Coma, or 醒覺的昏迷 awake unawareness),腦幹中風(如電影「潛水鐘與蝴蝶」的男主角,只能靠眼球的睜閉與外界溝通),植物人(vegetative state),腦死 (braindead)等的大腦案例。意識經驗亦與吾人的注意力,記憶等有密切關係:也可以說,意識經驗與正常的注意力,與事件記憶等的正常運行亦是唇齒相依。但是以上的臨床神經科學研究,仍然不能算是已經完全的瞭解了意識的所有樣貌。這也是回到主題,目前的意識科學研究能夠解釋像文章一開始的這位仁兄,如此的難得「跑著跑著,竟然失去的意識與記憶」經驗嗎?
個人也上網搜尋了一下,似乎找不到類似的臨床個案描述。但也許這樣的個案,不足以有趣到引起臨床醫生像寫 Pheneas Gage 那樣的著書立傳。但由於我也有類似這位跑者的經驗 (似乎也只能靠如此的類似經驗來激起繼續想下去的興趣了): 就在約卅歲的時候,有次參加一位很要好的學長的婚禮。由於很替他高興,很難得的喝得非常放縱。在酒酣耳熱時,我還記得我在廁所時出口成髒哩! 但隨後我便完全沒有印象了。醒來的時候,是隔天早晨在自家自己的床上起來,衣服完全沒換(穿著西裝襯衫,打著領帶)。起來以後,完全無法回憶到底是如何如何從昨晚的酒席到今早的家中的,問母親,說我昨天坐計程車回家後,回到家後就說要睡覺,就自動上床一覺到天亮了(可能還有上廁所,因為我並不是因為尿急而起床的)。後來再於隔週一,問當晚參與酒宴的同桌好友,說我後來上完廁所,回去酒席後,就沒什麼喝,隨後便說得想回去,所以同事就幫忙我叫了台計程車,自己坐上後自己回到家,脫鞋,上床, 一覺到天亮。所以回到現在(算算已有20多年了),已算是腦神經科學研究者的我,目前所提出的說法是: 如同這位跑者所經歷的,是一種大腦因為 whatever reasons...可能暫時的血流無法完整的循環到所有的必要腦區,所以導致大腦暫時性的缺氧(或缺養分),導致無法形成事件記憶,自然也與意識經驗。但是神奇的是,仍有部分的高階腦區 (用以維持基本生理本能,如呼吸,心跳等腦幹外,還有可能包含部分的中腦及大腦皮層等) 可以做出基本的跑步,看路,避免撞到別人,甚至過終點後趴下休息等,或是如本人先前的坐回原位,基本對話,坐上計乘車,付錢,回到家,脫鞋,上床睡覺等。仔細想想,大腦其實也有相當多的功能,是我們成人後不在意識醒覺的狀態下仍可做的,如睡著時的翻身不會跌落到床下,想尿尿時自身會逼起床(但小時候此功能尚未發展完全,故學齡前小孩要包尿布睡覺等)等。故無需意識經驗,大腦仍可默默的做許多事。不過是因為吾人太多時刻,意識經驗會與這些注意、記憶等歷程緊密相連(也的確是需要,因為生活中的諸多事件,都是需要意識的主導,才能進行有意義的行為),才讓我們會對這些偶而的「脫勾」感到驚奇或不可理解 罷了。
回到正題,儘管偶而脫勾,大腦仍是會儘量在正常運作情況下,回到正軌的由意識經驗來「看似」主導諸多的行為動作。吾人也當謹記,這些偶發事件,還好兩次都算是「無傷大雅」,但若一不小心 (如酒醉下的臥倒路邊,或甚至酒後開車) ,那後果很有可能是災難性的。所以還是要記得,儘量避免其發生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