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一陣rush 一般,突然會想起以前國中老師的一些回憶。也許是今晚班親會時,老師提醒的唸唐詩的重要性一般,想到以前國中的國文老師何老師,曾經在班上教我們背下「振衣千仞崗,濁足萬里流」,「唸奴嬌」等名詞佳句,增進我們的國文造詣。較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我們班從不打人,雖然在他級任的隔壁班,有時不得不因得勤教嚴管而打手心,但相較於他老婆,也是我們的數學老師打人的狠勁,何老師對我們班真是太客氣了(大概他認為不應在客座的班上對同學太凶吧)。話說最近一次看到師母,是在近卅歲時有一次因緣在他們家附近的巷口吃麵,看到師母一個人低頭也在隔桌一個人慢慢的吃,邊吃邊需要擦口邊流出的湯汁(可能因為動作,可能因為咬合),讓我原本很想上前相認的衝動,被一個心中的想太多而猶豫不前,只能在這裡發抒那種心中的惋惜。
部分原因也因前陣子跟著孩子們一起看三國,三國赤壁的回憶再度被激起;對小孩而言,比較各個武將的戰力,那個人比較厲害,網路上找尋相關的公仔,兄弟倆假裝一個是馬超,一個是黃忠.......但論威力,這些戰將皆比不上蘇軾寫諸葛亮的「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國文老師除了帶給我們這些名言佳句外,更從這些經典中跟我們分享做人的道理:是昇官是貶官,其志永遠不變;管他官場黑暗,我自有所進退。
何老師曾說,讓他感到印象深刻的學生有朱天文。後來上網查,才知道原來她是湖中第一屆學生,名作家與劇作家。妹妹朱天心同樣是文壇名人(另外一個名人校友是蔡琴)。另一個有深刻印象的,是有一次國中模擬考,有一篇女生班的作文被影印貼在各班教室,被誇作「奇文」! 的一篇滿分的文章。大意依稀記得是,有別於一般文章的標準起承轉合,這篇文章一開始先以唐三藏與孫悟空的西行一段軼事開始,然後在第二段才點出第一點與主題(竟然忘了)之關聯,然後往往用非常高遠或天馬行空的方式收尾及結論。感覺這位有潛能成為另一個文壇之星的,也是我們物理老師的女兒的同學,後來我們竟然唸同一間大學,我們也有一起修過課哩(可惜忘記名字,因此無法求助 google 大神,知悉她目前的情形)。
以上的回憶,都是在洗澡時突然跑進腦海的。也許如同大家所說的,愈老則愈喜歡回憶。而且藉由google 的協助,還可以更新舊有的回憶,變成更為正確的訊息。並且....滿足這只想寫出來的衝動。
Saturday, September 15, 2012
Wednesday, June 20, 2012
Beijing HBM 2012 Minutes (6/10-14)
這是第二次來到北京。上次 (2010)年來到時,大部分活動有人招待;這次參加會議是可以有自由行的時間,所以第一天(星期日)便到了著名的故宮。從東單下車,約走了10餘分鐘,延著東長安街走,逐漸進到了天安門廣場。人雖多,公安也多,但也未阻止人們拍照,遊客也順其自由進入城樓內,端門,午門,太和殿....一直到後進的乾清宮,清朝後宮的名字一個個的出現在眼前,喚起的卻是記憶中小說裡的故事場景。走完故宮後,已經是近三個小時後了。再看看地圖,想要再去其他地方,腳卻已經快要起水泡的難過。只好吃了午餐,買一些記念品後,再逛一下附近的早早回來休息。
各式早午餐可以吃的選項極多,算是在這裡的最大收獲。所有著名的小吃大概都在趁著開會前後好好的遍嚐一遍。但吃得太多太雜,在最後一晚肚子終於受不了而一直抗議到回台灣後還過了二三天,肚子才算是重新接受了台灣的食物。看來消化與味覺也是非常 culture-specific 的。
星期一的主題是「how can brain imaging tell us about motor learning?」算是我比較不熟的(所以也比較值得瞭解)。介紹人,也是最後一位講者,Prof. Joern Diedrichsen (UCL) 提到,在認知神經科學的幾塊大領域裡,如知覺(視聽嗅痛覺等),認知(注意力、記憶、決策等)歷程外,另一塊也相當重要的便是視動(visual-motor)的發展與整合了。腦造影在這塊的貢獻也不少,但是結論卻非常的不一致:他認為部分原因是在於方法上,有的研究將學習與某些腦區的反應增加聯在一起;有些研究卻將反應的降低視為處理的較efficient. 所以在接下來的talks 裡,分別有人用 MVPA, structual connectivity, 與其他替代的方式提供另類的觀點。如第一位講者 Prof. Hartwig Sibner (Denmark) 就用 VBM 的方式比較不同熟練程度的鋼琴家其大腦motor cortex 的volume 變化;另外一個有趣的研究是利用MRI 看如果有發生動作失調 (focal hand dystonia) 的人左右手在學習轉換時的大腦體積消長。這讓我想到在大三時曾有骨折約一個月左右內。那段時間的右手無法運動(靠在繃帶裡),只能靠左手穿脫衣,吃飯,抹肥皂等,逐漸的,我發現到左手也愈來愈靈敏了,還能夠扣球哩! (但是不可能從此改靠左手攻擊的,畢竟起跳助跑等還有太多要學習的事物了)。第二位講者 Prof. Johansen-Berg (U Oxford) 從Neurochemistry 的角度,主要是從利用 MRS 的角度看 inhibitor GABA 在學習情境下的濃度變化 (一個未來NCKU也非常感興趣的議題)。第三位講者 Scott Grafton (UCSB) 使用 large-scale network dynamic 來看待motor learning, 提供了univariate GLM, or pairwise 的傳統分析無法看到的 global network 的訊息,這一塊的確是有點超越我的瞭解程度;最後,Joern 用"Motor learning: A change in neuronal representation, rather than in activation" 來看待之前的學習。雖然用的MVPA是屬於 Peelen 版的 t-value cross correlation,個人是覺得這些方面的implication 是值得好好的思索(雖然之前也有試跑過),如它對於之前的perceptual learning, 如Greeble training, 所帶來的其他可能的解釋。
星期二(5/12) 的早上Keynote 是由陳霖院士主講"topological representation: theory, evidence, and neuroimaging data"。Topological continuity 的概念以前在碩士班時就曾聽老師講過,但一直是到這裡再聽一次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嬰兒發展上或腦造影的最新結果。對於已成為院士的陳教授來說,看到中國最新科研成就的快速發展,讓我想到前年與其吃飯時老夫婦的沒有架子,真的是感覺時光過得好快啊!
星期三的演講,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以前同事 Marius Peelen (目前在 Univ. of Trento, Rivereto, Italy) 的近期演講。繼2009的Nature paper 後,2011又繼續在PNAS followed up 一系列的研究,主要是看在自然的景物知覺 (scene perception)中,吾人的身體與景物敏感區(EBA與PPA, respectively)在人物或景物偵測時的動態反應。對於這一系列的研究,給合他的版本 MVPA 再加上新的 machine learning 的output,令人看到一個逐漸成型的新研究方向,令人印象深刻。在上週剛來本系訪問的日本東京科大Dr. Akama 教授,即將在下個月至 CIMeC 訪問,其也表達了與本系的合作意願。希望他的年底當NCKU的 fMRI facility 上線服務時的再度到訪,能夠再次的把不同的研究議題與可能的合作提上議程。
當天學生的poster 聽說得到了不錯的回應。除了一位大陸同學的詢問之外,也有外國人的感興趣提問。所問的幾個問題與建議(如增加樣本數目,提出預測的可能差異腦區,與進行可能差異腦區的空間評估等)也都是我們知悉,或正在進行的改進項目,所以會儘量在暑假完成並寫出。
與室友林老師在每晚的閑聊裡,也會提到目前 HBM會議現況所引發的感想:方法與技術的益受重視(目前與偏心理歷程的探討約為一半一半),從 columar structure in visual cortex by 7T scanner, MVPA vs. GLM 在提供角度上的差異,到 decoding vs. encoding 的方法演進,在在顯示了這些新的方法所激起的新討論。如聽到的一場從 MVPA 懷疑論者所舉出的,如果今天看到兩群不同的 clusters 皆可以對不同的 conditions 提供很好的 predictions,這兩群要如何判斷其重要性呢? 也如同目前的一位 Dr. Jimura 所提出的,MVPA vs. GLM 應該是提供互補的訊息,多種分析方法提供不同角度的看法,以更豐富目前腦造影資料的可能解釋。但其代價也就是導致目前心理學家的愈來愈需要跟數學,資工等領域專長更加的互動與合作。除此之外,對不同社會科學的議題宣導,也同樣會花上一定的時間。所以在這快速成長的領域裡,一直會有追不上的感覺是可以體會的到的。不過這也是所有前沿科學的現況吧!
除此之外,此次北京 host 這個會議,也表示他們從事腦科學研究的人力已經到達一個相當的規模(參與的中國研究人員人數之多,讓與會的人都大開眼界)。這也是對我們在台灣的相關研究者的一個有趣的訊息與契機(現在已經不能說警訊了,因為兩岸的合作與交流已經愈來愈頻繁)。對於日後兩岸的合作,可能會在一個值得正面鼓勵的情況下樂觀其成的推動著。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