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年稍早從 NYtimes 看到這個消息時,除了震驚之外,也跟系上同事分享這個訊息。但等到上週看到最新的辭職消息時,還真的努力的花點時間找尋網路上的蛛絲馬跡。也多虧網路的方便,每個人都可以留言,也從nytimes 裡幾個 posts 與文章裡(與數封在 boston.com 的留言裡)看到大致的端倪。的確,Marc 簡單來說,犯了在壓力與名聲的雙重試煉下的跨紅線行為,而被看不過去的 postdoc 與 ph.d. students 揭竿起義,跟學校告狀,而因此在一年的調查結果後,共發現八起的學術不檢點 (scientific misconduct),包括三篇 paper 的撤回,五篇未發表研究的數據無法重複,或無法找到原始資料等。
Marc Hauser 可以算是心理學裡動物語言與意識的第一把交椅--開玩笑,能在哈佛當到教授,發文章的速度可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一年平均5-10篇,約20年的時光,Marc 總共發表了約 250 篇左右的 papers ,並且享有明星般的地位(上廣播,電視,國家級相關的諮詢委員會等)。但也可以想像,在如此大的壓力下,要求實驗室趕快把資料算出來,並且有時候對於小細節的粗枝大葉,可能都是可以想像的,但如果當實驗室的學生發現到怎麼樣也沒辦法得到老師計算出的結果,也當跟老闆反應時,老闆的答案是:不要管那麼多,我做的就是對的,趕快把東西寫出去,就保證能夠很快登出。言下之意是說:如果你想要造反,那結果是不但你混不下去,而且可能會死的很難看......
但是學生受不了長久的良心煎熬也罷,或是害怕總有一天事情會爆開也罷,他們決定在老板出去開會,家裡沒大人的時候,向上面檢舉。做這樣的行為的確需要非常的勇氣,因為不管結果如何,他們可能都非常清楚自己的學術前途可能就算是完了-----就算最後有別的實驗室肯收,但不管到那裡,可能都會被別人貼標籤的事,不管在那裡都是一樣會發生的。對於哈佛校方而言,發出一封不痛不癢的道歉暨公開信,讓Marc 自行辭職離開,並且再度強調學術操守重要性,可能就是他們認為最好的結局。但如同 Harvard 學生在Boston.com上的留言,說這件事讓他對學術非常寒心,並且決定不再追求學術的說法,才真的是影響深遠的負面結果。
對於我們在台灣一樣為生存而奮戰的助理教授們呢? 有 paper 固然重要,但基本原則還是要守,不然學生一樣會不平而鳴哩! 不然不用學生告你,可能也會有一天紙包不住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