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篇報導,內容本身不是新聞了,但有趣的是評論文章的看法:認為等到大家所得都到達一個程度後,再談加薪也不遲。或者是覺得反正台灣的準土博士那麼多,不用怕找不到人來教書。或者說,少子化的未來台灣可能連私校老師都沒工作了,國立的還嫌薪水低。這些令人莞耳一笑的說法
說真的,還真令我這開始感受到錢不夠用的老師想要說幾句反駁的話。
錢少的最大問題,是對於學術的重視程度。如果覺得大學教授不過是比高中老師再多一級,算是低估現在培養一位博士加博士後經驗人才的花費了。在現在這種人往高處爬的時代,願意花錢出國唸書後,再回來屈就那微薄薪水,並且待一輩子的人,真是屬於鳳毛麟角的稀有。就如同大家從前想要進入竹科等待股票分紅的年輕人一樣,大學教授也不可能坐視鄰近國家的高薪而願意待一輩子。這樣的結果,就是愈來愈多年輕且有潛力的研究人才到外國去。我自己的系就有一位從成大到台大,再到港大的例子。這樣的轉來轉去,在愈來愈普及的跳槽文化裡,將是正面意義大於負面----表示研究做得好,很多人要你啊!
教授心理學,也知道唯有在低薪的條件下,人才能想出自己研究的有價值。但這樣的社心效應,卻更難抵擋大環境的共識,與社會的普遍想法。
更長遠的說,即使在愛鄉愛國的大帽子下,學生再怎麼努力,可能仍無法抵擋基本上要養家活口的老師求取在生活條件上更好的地方。當然,做為讓自己努力的條件,願意留在台灣的,不是自己做得不好(所以只能待在台灣),就是自己真得太愛太灣了。但話說回來,長久以來受到歪理把持的台灣,連教授的薪水調漲都要訴諸民意了,又如何值得新回來的老師們多麼死忠呢?
結論?我不知道,只知道歷史上調漲薪水成功的,只有立法委員是吧?想要加薪,難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