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7, 2008

台灣的教授薪水過低?

看到這篇報導,內容本身不是新聞了,但有趣的是評論文章的看法:認為等到大家所得都到達一個程度後,再談加薪也不遲。或者是覺得反正台灣的準土博士那麼多,不用怕找不到人來教書。或者說,少子化的未來台灣可能連私校老師都沒工作了,國立的還嫌薪水低。這些令人莞耳一笑的說法
說真的,還真令我這開始感受到錢不夠用的老師想要說幾句反駁的話。

錢少的最大問題,是對於學術的重視程度。如果覺得大學教授不過是比高中老師再多一級,算是低估現在培養一位博士加博士後經驗人才的花費了。在現在這種人往高處爬的時代,願意花錢出國唸書後,再回來屈就那微薄薪水,並且待一輩子的人,真是屬於鳳毛麟角的稀有。就如同大家從前想要進入竹科等待股票分紅的年輕人一樣,大學教授也不可能坐視鄰近國家的高薪而願意待一輩子。這樣的結果,就是愈來愈多年輕且有潛力的研究人才到外國去。我自己的系就有一位從成大到台大,再到港大的例子。這樣的轉來轉去,在愈來愈普及的跳槽文化裡,將是正面意義大於負面----表示研究做得好,很多人要你啊!

教授心理學,也知道唯有在低薪的條件下,人才能想出自己研究的有價值。但這樣的社心效應,卻更難抵擋大環境的共識,與社會的普遍想法。

更長遠的說,即使在愛鄉愛國的大帽子下,學生再怎麼努力,可能仍無法抵擋基本上要養家活口的老師求取在生活條件上更好的地方。當然,做為讓自己努力的條件,願意留在台灣的,不是自己做得不好(所以只能待在台灣),就是自己真得太愛太灣了。但話說回來,長久以來受到歪理把持的台灣,連教授的薪水調漲都要訴諸民意了,又如何值得新回來的老師們多麼死忠呢?

結論?我不知道,只知道歷史上調漲薪水成功的,只有立法委員是吧?想要加薪,難囉!

Tuesday, October 21, 2008

幫台南人說句話吧!

今早看到台灣國台辦的副主席被台南市議員推倒的事情,就知道台南從此又被貼上標簽了。但心理學家能否利用這樣的心態來為台南人說句話呢?

以前在國外唸書時,對家鄉台灣的想念只有藉著看聯合新聞網來瞭解。對於大環境的一些變化,如SARS,經濟倒退等新聞,都會不由自主的聯想到當時台灣可能的影響,順便問一下當時從台來美訪問的友人:「台灣目前如何呢?」。沒想到友人的答案是「很好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許是玩笑話,但也可以帶出一個有趣的點:當我們遠在異鄉時,聽到家裡人所帶來的音信,往往只是隻字片語,但卻是會讓我們這些「心懷祖國」人解除那種緬懷故國的感受。簡而言之,從遠方來的消息,不管是好是壞,是很容易被距離遠的人一下子「全盤接受」的。以偏概全也好,小樣本的不具代表性也罷,畢竟這是他唯有的訊息管道啊!

由此觀之,當台北人看到南部「又」在做什麼什麼事了,可能會直接以為這就是代表南部全部人的心態,可能也會容易失之偏頗啊!長久下去,南北的刻版印象就會愈來愈不易消除了(好像這也是儘管高鐵,網路什麼的再怎麼方便,這種心態上的南北差異還是不容易消失啊!

之前在國外的host parents 在我一到國外時,聽到我分享台灣跟美國的生活習慣是如何如何不同時,他回答:其實就他們的觀察,美國人與中國人在很多深層的地方非常相似。而在美生活過八年,也不得不同意Jean & Jim說的是真的。同樣的,在北部長大了近卅年,但現在在南部生活了快一年多的我,對於南北生活或觀念的差異,有時也不得不「喫之以鼻」呢!


新老師的震撼教育

我想這對很多新老師而言,都是一個不可避免,但又能免則免的題目吧。

唸閑書的時間縮短,思考的時間減少。開不完的會,而且更要命的是,一天只要有兩次這樣的會,當天就可說是報銷了!因為沒有腦力再去思考,頭痛到只能回家睡覺。

但仍然是有論文的壓力,讓自己不得不再找時間拚命的把論文送出。畢竟這才是最大的業績壓力。

時間管理是最大的要學事項。最主要的目標達到後,其他較次要的目標就慢慢來吧!

take it easy is still pretty important..不想要過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