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1, 2008

參加心昏之夜有感

好久沒有參加大學生的活動了。

對於老師的角色而言,在講台上就是只說明課程所需要講授的內容而已,講完了應該就走人了,沒有必要,也沒有時間多說些個人之事。但是人就是奇怪,除了喜歡聽八卦之外,也比較記得一般課堂上老師講的一些個人化的東西,愈是離奇愈是印象深刻。像我就一直記得大學時某位心理學老師偷偷的從他抽屜中拿出一本「超心理學」,跟我們說這是不能在課堂上講的東西(也因此讓我後來對這些 fringe science 大感興趣,還常聽 skeptico 這般的 podcast),反而老師講得什麼課都不記得了。因此,我也會儘量在課堂中講一些有趣的個人經驗,或是一些有感而發的感想。但今晚看到學生的表演,還是對學生這個年紀所在乎感興趣的事覺得離我好遠:社團,交友,空想,聊天等。當然囉,如果學生有感興趣來學的,會有比較多機會跟老師學習,但又何比一定要呢?大學生不就是應該這樣無憂無慮的,自在的讓智性成長嘛!

茲記下看完學生精采表演後的心情

Monday, October 27, 2008

台灣的教授薪水過低?

看到這篇報導,內容本身不是新聞了,但有趣的是評論文章的看法:認為等到大家所得都到達一個程度後,再談加薪也不遲。或者是覺得反正台灣的準土博士那麼多,不用怕找不到人來教書。或者說,少子化的未來台灣可能連私校老師都沒工作了,國立的還嫌薪水低。這些令人莞耳一笑的說法
說真的,還真令我這開始感受到錢不夠用的老師想要說幾句反駁的話。

錢少的最大問題,是對於學術的重視程度。如果覺得大學教授不過是比高中老師再多一級,算是低估現在培養一位博士加博士後經驗人才的花費了。在現在這種人往高處爬的時代,願意花錢出國唸書後,再回來屈就那微薄薪水,並且待一輩子的人,真是屬於鳳毛麟角的稀有。就如同大家從前想要進入竹科等待股票分紅的年輕人一樣,大學教授也不可能坐視鄰近國家的高薪而願意待一輩子。這樣的結果,就是愈來愈多年輕且有潛力的研究人才到外國去。我自己的系就有一位從成大到台大,再到港大的例子。這樣的轉來轉去,在愈來愈普及的跳槽文化裡,將是正面意義大於負面----表示研究做得好,很多人要你啊!

教授心理學,也知道唯有在低薪的條件下,人才能想出自己研究的有價值。但這樣的社心效應,卻更難抵擋大環境的共識,與社會的普遍想法。

更長遠的說,即使在愛鄉愛國的大帽子下,學生再怎麼努力,可能仍無法抵擋基本上要養家活口的老師求取在生活條件上更好的地方。當然,做為讓自己努力的條件,願意留在台灣的,不是自己做得不好(所以只能待在台灣),就是自己真得太愛太灣了。但話說回來,長久以來受到歪理把持的台灣,連教授的薪水調漲都要訴諸民意了,又如何值得新回來的老師們多麼死忠呢?

結論?我不知道,只知道歷史上調漲薪水成功的,只有立法委員是吧?想要加薪,難囉!

Tuesday, October 21, 2008

幫台南人說句話吧!

今早看到台灣國台辦的副主席被台南市議員推倒的事情,就知道台南從此又被貼上標簽了。但心理學家能否利用這樣的心態來為台南人說句話呢?

以前在國外唸書時,對家鄉台灣的想念只有藉著看聯合新聞網來瞭解。對於大環境的一些變化,如SARS,經濟倒退等新聞,都會不由自主的聯想到當時台灣可能的影響,順便問一下當時從台來美訪問的友人:「台灣目前如何呢?」。沒想到友人的答案是「很好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許是玩笑話,但也可以帶出一個有趣的點:當我們遠在異鄉時,聽到家裡人所帶來的音信,往往只是隻字片語,但卻是會讓我們這些「心懷祖國」人解除那種緬懷故國的感受。簡而言之,從遠方來的消息,不管是好是壞,是很容易被距離遠的人一下子「全盤接受」的。以偏概全也好,小樣本的不具代表性也罷,畢竟這是他唯有的訊息管道啊!

由此觀之,當台北人看到南部「又」在做什麼什麼事了,可能會直接以為這就是代表南部全部人的心態,可能也會容易失之偏頗啊!長久下去,南北的刻版印象就會愈來愈不易消除了(好像這也是儘管高鐵,網路什麼的再怎麼方便,這種心態上的南北差異還是不容易消失啊!

之前在國外的host parents 在我一到國外時,聽到我分享台灣跟美國的生活習慣是如何如何不同時,他回答:其實就他們的觀察,美國人與中國人在很多深層的地方非常相似。而在美生活過八年,也不得不同意Jean & Jim說的是真的。同樣的,在北部長大了近卅年,但現在在南部生活了快一年多的我,對於南北生活或觀念的差異,有時也不得不「喫之以鼻」呢!


新老師的震撼教育

我想這對很多新老師而言,都是一個不可避免,但又能免則免的題目吧。

唸閑書的時間縮短,思考的時間減少。開不完的會,而且更要命的是,一天只要有兩次這樣的會,當天就可說是報銷了!因為沒有腦力再去思考,頭痛到只能回家睡覺。

但仍然是有論文的壓力,讓自己不得不再找時間拚命的把論文送出。畢竟這才是最大的業績壓力。

時間管理是最大的要學事項。最主要的目標達到後,其他較次要的目標就慢慢來吧!

take it easy is still pretty important..不想要過勞死...

Monday, July 28, 2008

再適應的過程

人是習慣的動物。

在美國八年的生活,讓我已習慣一些理所當然的事。

比方說在這則新聞上所刊登的,掛羊頭賣狗肉的新聞,在昨晚的晚間新聞上看到動物保護之家那位主管振振有詞的大聲詰問店家:「你們知不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你們這樣是在掛羊頭賣狗肉!」那遠超出一般人員所應有的音量,所以讓我不禁多次質疑:到底這是一位執法人員,還是只是陪同受檢的相關人員?當然,音量大表示動物保護之家人員的憤怒:殺狗吃狗肉的店,對於愛狗甚於自身的人來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但那龐大的身軀與宏亮的質問聲,卻讓我對於動保之家的同理心打了對折。

另外一些有趣的經驗是:不少保險業者的就近推銷或自我介紹(有一位甚至在我正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敲門進來);台灣的保險業真是非常競爭(或者換個說法,有錢大家賺?)。

此外在街上騎車的經驗也讓人體會到南部人對於紅綠燈僅供參考的生活哲學。

在台南生活,最大的好處是開銷比起台北真的省了很多。雖然在剛搬家的早期我們也的確花了不少冤枉錢,但有省有賠,大抵來說還是不錯的。

台南是台灣小吃的首都,對於那種閑適的生活態度所衍生出的慢工出細活態度,還是得在台南真的住上一陣子才能深深體會。相較於因為台南的小吃著名,而來玩上個三五天的遊客,生活在這裡更能夠慢慢的體會生活的真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他人互動,吃好吃的東西。當然,有朋自遠方來時,讓他們與自己體會台南美食,亦是人生一大樂事。

Friday, July 18, 2008

再會,美國!

八年的時光好快啊!一下子我已經在美國渡過了對日抗戰般的漫長。在回去的時候,不覺得寫些東西也說不過去。但是當初單身的我,到八年後的兩個孩子的爹,心境上有了很大的轉變。原本剛到美國時的事事新奇,到後來也變得習已為常。反倒是回台灣以後,以前未曾注意的日常生活的小細節:如街景,牆角等,常能吸引我的視線。

八年的歲月是無法用三言兩語說完的,還好老婆長期維護的老大網頁記錄的美國生活的點點滴滴,讓我閑時得以回顧,咀嚼,並感懷。

讓一切盡在不言中吧!

Friday, May 16, 2008

Anne Treisman's Festschrift, 5/16/08, Princeton

能夠在二個月後離開Princeton前再次寫Anne Treisman,我也沒有想到會如此吧。

這次是為了紀念Anne對認知心理學的貢獻所主辦的一日會議。眾多著名的心理學家在VSS08後直接到Princeton與會,參與對這位偉大的心理學家貢獻的回憶。我看到了久未見到的Bill Prinzemetal (有位朋友戲稱他“鋼鐵王子“), Harold Pashler, 可以說眾多注意力的認知科學家全都來了。

最終,Anne的先生,也是著名的心理學家中唯二的諾貝獎得主之一的Daniel Kahneman,做了最終也是最精采的總結。他說Anne就是平常人,一早上班,時間到就回家。他們自從之前在合寫了注意力的一些實驗後,便一直在如何達致一些一致的結論上相持不下(當然囉,兩個彼此都很忙的人,在一些結論上有不同看法也不令人意外。)但最讓人感動的,同時我相信也是全世界各地的注意力研究者,皆覺得沒有白來一場的,是最後Dan 平實卻感人的結論演說,對於注意力理論如此重要的Anne,由她先生來做 concluding remark,也是相當的得體吧!

也為我能有幸見識到這讓人感動的一幕而值得記下一筆的俊嘉

Sunday, March 23, 2008

新希望的感覺總是最美好的

總統選舉結束了。不令人意外的,國民黨的馬英九得到了寶座。畢竟阿扁與民進黨這八年來把所有的機會,資源,與人民的耐性都用盡了,也同樣的被人民看破手腳。而慶祝新總統就職,台股與其他指標皆顯示了難得一見的慶祝行情。

相較於日前的歐巴馬就職大典,同樣感動人力的演說,並讓人讚譽有加(雖然也不是沒有批評的聲音)。在日後回想起來,是否也同樣會令人覺得「說的多,做的少」呢?

總之,新希望的感覺總是最美好的,由於新官上任,有很多事情是需要靠這些力量來反省,檢討,改進並突破的。隨著時間的推進,不但可能事情會隨著因循苟且而隨波逐流,主其事者更可能因為不願得罪人,或者是愈多顧忌而多所制肘。就讓我們記得這初始的欣喜,並努力的繼續保持這種情緒下去吧!

Sunday, March 2, 2008

Question the authorities

聽起來多令人興奮的題目啊!

記得在申請學校的讀書計劃上,我提到牛頓的名言:我感到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看,由於他們,我才能看得更遠。由於聽過先前教授的耳提面命,更感到自己是多麼需要懷著感謝與謙卑的心,對於培育與讓自己成長的師長們的教導。但有位名老師的一句:我們所說的,所主張的,將來需要被你們推翻,讓我更是覺得是joke: 一向敬重的老師,怎麼可能說的東西是我們要去打破的呢?

近十年過後,雖然不是做相關領域,卻不得不承認,科學家所做的,就是在推翻前面的研究,所以:Question the authorities 是一個必要的態度。在我自己所做的研究裡,有太多修正前人所做研究的事,而且仍不會影響我個人對其的敬重(雖然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當然,當去做這樣的工作時,可能會覺得「自己何德何能」或者是「這怎麼可能」,但隨著愈來愈多證據的累積,自己也愈來愈有把握時,也會開始想要把這些想法呈現出來。我就舉自己在博士班與博士後研究的兩個例子吧:

當我在04年開始做博士論文的研究專題,有關於鳥類專家的研究時,一個當時在爭議的問題是是否大腦下腹顳葉(inferior medial temporal lobe)的一個對於臉孔特別有反應的區域是否是唯一對於臉孔有反應,或是僅如鳥類專家看到熟悉的鳥類一樣有反應(當時這兩種說法:臉孔特定Face Specificity, or FS 與知覺專家 Perceptual Expertise, or PE,各有其支持證據)。但是04年陸續有數篇從FS陣營出來的文章說他們無法複製後者PE的結果,因此支持FS的立場。對屬於PE陣營的我來說,這樣的說法當然是值得批評,因為無法發現對方的效果竟然也可以登在期刊(一般接受的作法是:你要批評對方的立場,應該要先能夠重複對方的研究,然後發現到改變分析的方法,或是指導語後,效果消失或不見,或是原先的效果反轉等等。而不是說無法重複對方的研究,然後兩手一攤說對方是錯的,妳是對的。因為無法得到對方的結果有非常多的可能:不能說釣不到魚,就說這個湖裡沒有魚!)但是等到我自己嘗試去重複這種資料分析法時,發現我竟也無法得到預期的效果!當然,我無法兩手一攤說,這樣的結果是與我對手的立場是相同的,所以我不得不使用其他的方法去重新分析資料,也使得我得到了一些原本並未預期的發現。這樣的結果,也使我瞭解,也許兩造都對(或也都不對),因為他們的結果可能都被資料分析法所限制(constrain),所以愈來愈多時候,資料分析不會僅限制於一種,而是儘量運用可用的方法去支持妳要支持的說法。另外,也讓我學到,要在權威所建立的基礎之上,成長出自己獨立的看法。

另外一個經驗,便是當我在做博士後研究的第一個實驗,理論上是在重複一個在單神經細胞測量中為人所熟知的發現,也就是LGN(側膝核:視覺神經傳導路徑的第一個中繼站)中微(parvo)與巨(magno)細胞的選擇性處理差異:巨細胞magno-cellular LGN 偏好低視覺頻率與高時間頻率(low spatial frequency & high temporal frequency) 的訊息,而微細胞(parvo-cellular LGN)偏好高視覺頻率與低時間頻率,如同是教科書般的經典,在許多期刊上都可以看到類似的支持證據。但當我真的在進行實驗,結果找不到如此的支持證據時,我不得不回頭找文獻,尋找早期的支持證據:結果我驚訝的發現,早期的支持證據,多半是從選擇性破壞Parvo or Magno,並隨後測量猴子的對比敏感度函數(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來間接推論兩者所偏好的空間與時間頻率。若要論直接的支持證據(也就是直接在健康的猴子上做測量),兩篇發表在同樣權威的期刊的結論是:主張mLGN 與 pLGN 偏好不同空間與時間頻率的說法是言過其實了。相比之下,早期的“支持證據“,不是取樣的樣本數太少,就是對是否有分別選擇性的結論含糊其詞。當我把這些結果整理出來與老闆討論時,很驚訝的,老闆的看法並不是很支持,主觀的認為一定是我的資料分析,或者是實驗設計有問題。當然,我不能否認從她的立場來看,選擇相信“我的結論有問題“,遠比“不相信那些著名的教授所說的,與教科書的證據“來得容易。跟其他同事談過,也一致認定就算我最後能提出所有與我結論相符的證據,結論可能也無法太具有影響力,畢竟這個mLGN for LSF/HTF, pLGN for HSF/LTF 的說法已深植人們心中。所以除非我能找到“在自然的破壞實驗中,如猴子的實驗結果能夠被重覆“,不然的話,這樣的結果可能也只能放在抽屜裡孤芳自賞了。而如同一位成大教授曾對我說的:沒有發表的研究,如同沒有做過。所以,我們也只能儘量求取後續的實驗能夠對這結果提出一些說明了。

以上的兩個例子,對我來說,由於都牽涉到未來要發表的文章,所以無法寫得太細,但共同的感覺是,唯有靠著更多的證據,才能更具有說服力,並且讓自己知道,研究這條路,不但要Question the authority,也要習慣將來被人所challenge。“不以人廢言“才是健康的學術生態。

Sunday, February 10, 2008

回顧美國大選的民主黨候選人的聲勢消長

這篇文章是想總結這十個月來的觀察而得的。雖說羅馬不是一日造成的,十個月的時間,讓原來在2007年底還穩操勝算的希拉蕊陣營,到2008年的二月初選數次被擊敗,到了五六月變成岌岌可危,負嶼頑抗,到七八月見後來的大勢已去,忍痛宣布退出,與日前在民主黨大會的公開支持歐巴馬。這對已經看過在台灣多場 選舉的我,仍有不小的震撼。尤其之前身在希拉蕊贏的新澤西州,對於歐巴馬的印象就像是小蟻雄兵對上龐然巨象一樣。柯林頓憑其丈夫豐富的執政經驗與自己的女性優勢,一開始便頗為看好。但歐巴馬的清新與黑人形象,再加上成功的造勢與網路募款策略,讓兩人的支持率逐漸接近。記得二月的超級星期二,眾多西北部小州的支持歐巴馬,讓希拉蕊猛然醒覺到自己的優勢只有在大州而已。但後續的策略失焦及應變過慢(如等到想要再跟大金主募款時,已金盡人去),使得後來的差距被蠶食般拉大。接下來的變化大家都知道了,歐巴馬已經開始準備要入主白宮啦!雖然目前誰也沒有絕對的把握。

對我而言,在這段十個月的漫長過程中,親眼目睹到女同事對希拉蕊的普遍支持,研究生對歐巴馬的熱情助選,然後整個選情天平從一邊倒向另一邊,這樣的經過真是讓人知道,沒有永遠的贏家,會笑的人是到最後才笑的。

反觀台灣最近,對於馬英九的優勢,似乎也得小心審評估才是,以免最後輸在粗心大意上。

Thursday, January 31, 2008

回台隨想

這是在2008年初回台interview時,在每日的生活中的觀察心得。值得把它寫下來,就像我在剛到美國時寫下來一樣。

在民雄教會的第一個晚上,覺得南部的感覺好親切,那種安靜起床的靜,只有在南部的生活才能體會它的可貴。

在火車上一直看著斑駁的牆壁,覺得非常的不一樣。北部生活的擁擠感,逐漸的把那種南部的生活清新之美侵蝕。

聽到姐姐強調北部的資源仍是讓小孩成長的最佳環境,我不禁無言。的確,在這個環境成長的我,忘了這個重要的因素。但自私的以為,小孩應該要能夠在小時候無憂無慮的快樂成長,不就是我們一直的期望嗎?

小孩子要補習嗎?我個人非常不希望,但隨著小朋友從小一開始就要上英文,小三開始就要背單字,也許那種銜接不上的感覺會使我投降吧?

對於電視節目的短視(只重視台灣島內新聞),大量的談話性節目,真是不如不要看的好。但會否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又逐漸的習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