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31, 2022

讀一系列沈志華教授 影片後的一些感想

 最近由於 youtube 演算法的設計,看了一些華東師範大學的沈志華教授的一系列影片1, 2, 3,好奇之餘也上了他的 wikipedia 看一下。對於文後的批評 (如他是「商而優則學」) 也有自己的一番想法 (這一代的中國人真是,有如此奇葩的人生經歷也是難得。能夠在種種條件下成為其目前地位,也真能反映了「英雄突出了這個時代」)。

簡而言之,沈志華教授的一些影片的一些有趣的觀後感,從其下方的留言也可管窺一二的,便是其在蘇聯解體(約1990-2000)時,自蘇聯帶回中國的許多檔案內容,其中消化的數個有趣的觀察整理。第一個:當毛澤東於新中國成立後,很快的去蘇聯老大哥及史達林表忠,另外有一大任務: 希望能重訂原先蘇聯與蔣介石的中國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算是雅爾達密約的產物,蘇聯參戰的代價: 讓蘇聯租借中長鐵路+大連旅順兩港 (海參崴附近的確是不凍港,但外海冬天仍會結冰),達成蘇聯一直希望的擁有遠東不凍港的想望。但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當然希望能夠重新簽訂新約(畢竟就算是老大哥,也是希望能夠有一個獨立,無任何不平等條約的新中國)。而在彼時,金日成也正在莫斯科,希望能夠獲得蘇聯的支持,以統一南北韓。毛澤東與金日成一同在莫斯科,但卻彼此不知道雙方同時都在莫斯科,這也算是蠻有趣的刻意安排。彼時毛澤東的意圖非常明顯,除了全面倒向蘇聯之外,也希望能夠廢掉先前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改立較新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其中將中長鐵路、旅順大連的權益收回。史達林當然不太願意,但毛澤東一副「你不答應,我就不走」的賴在那裡,讓史達林後來只能勉強同意。但是沈志華此時揭露了一個有趣的時間巧合:就在史達林白天「被迫同意」毛的當天晚上,史接見了金,告訴金「同意你進攻南韓李承晚」,一改先前「不置可否,必須要先徵詢中國同意」的態度 (而毛早先也多次告知金: 再等一會,等我們解決了台灣問題,回過來要軍隊有軍隊,要槍砲有槍砲。原先也只先讓兩個韓國人為主的縱隊回歸北韓)。金有了史的同意,當然就不用再看毛的臉色(畢竟蘇聯的硬體實力,也讓金以為只要有了 T34,加上自身的軍力(約十萬人)就敢承諾「兩個月結束南北韓戰事」。史的態度轉變,當然可以讓後人解讀為「失之東隅(旅大),就得收之桑榆(如北韓的臨津,甚至南韓的港口)」,或是「明者我讓你贏,暗裡再擺你一道」。也因為後來韓戰的爆發(1950.6),讓原本規畫好對台渡海作戰的三野只能分兵北上,再加上第七艦隊的協防台海,導致了後來50多年兩岸分治的局面迄今。

回憶完這些故事後,心中也長嘆,人類的命運有時真的是很渺小,而決定一群人類命運的關鍵少數人,竟然在關鍵時期也不過就是一般人的想法而已。話說某些偉人的雄才大略,前述的人那一位不曾被追封過「偉大的xxx?」,但他們也受限其能力範圍,其時得到的有限資訊,做出當下所能想到的最好判斷。所以若再拓展,不管你只是為自己下一餐的選擇傷腦筋,或者是大到身為國家領導人要為國家大政的未來決定,大原則大概都不脫: 整理綜合當下發生在週遭的環境訊息,努力的作出當下自覺最週全的選擇。事後必然會後悔(但就算有後悔藥,卻沒有時光機可搭乘)。而結果自然就是邊走邊考慮,一步一步來。雖說大原則不變,但許多事情都有一些大因素的決定因,不會因為一些小事物而有所變更。

後來也拉拉雜雜了聽了其他歷史 youtuber (如天豪公開課),也有提到類似的看法,也間接的顯示了這種說法的暫時受歡迎 (但是否會被接受為正式說法,就有待歷史的驗証)。

2/27, 4/1 更新: 就在斷斷續續持續寫作時,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戰爭情況一直在惡化,而且已經開戰了近兩個月了。(而且在六月、七月底的當下),似乎也都未見到和平的曙光。戰爭雖然不是兩國(或說全世界都被拖入,受到不少的影響) 一開始的設定,但似乎兩國領導人 普丁 與澤倫斯基 與美中領導人的彼此糾葛,似乎又將上述的歷史重演了一遍似的「似曾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