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什麼原因,在台灣跑馬拉松的人愈來愈多,是無庸置疑的。對我而言,從去年(2012)七月的體檢報告顯示要注意血壓後,便從八九月的每日一萬步,進展到十月開始的開始跑步。剛開始也只是三五公里,逐漸增加到八K,十K,十二至十五K,除了身體愈來愈精壯,體重也維持在72kg 左右。此時開始有了挑戰半馬的想法,於是與另一同校的同事在去年底終於成功的補報進去。
有報有壓力,開始逐漸的從偶而跑,變成固定兩天跑一次,一次跑約一小時左右。慢慢的,對於跑步的跑姿,速度,穿的鞋子,甚至戴的手錶或塗抹重要部位等的細微要求也隨著時間的接近而一樣一樣照顧到。
不過這的那一天到來時,還是會緊張。前一天還問到了教會裡參加過好幾屆的老大哥,分享他的經驗時,說為了不要跟大家在前面五KM處人擠人,最好一開始就在前面一馬當先,此外,可以騎機車到會場(結果仍是第一次想說當個好市民,結果回程坐錯車,多花了18元第一次坐台南市公車),或是在鳴槍起跑前去找他(以找個好位置)等,都因人太多而無法如願。
前一晚早早睡,三點半不到就醒來,吃完早餐到達會場約五點左右,做早操,暖身,一直到六點十五分半馬組鳴槍起跑。如同前輩所說,一開始的確是人擠人,如果無法搶到好位置(如最前頭),那便是前五公里一直被人潮擠著慢速前進。我一直到十公里後才第一次喝水,12.5KM 上廁所,15KM 第二次喝水,17.5 KM 後開始吃香蕉,後面過熟悉的安平市區後,遇到自發民眾的加油聲,與拿了些民眾自備的芭樂與小番茄 (但是吞不下去,一直要拿在手上,直到過終點線後才把那顆握在手上的番茄放入口中)。回頭看了看時間,如果時間是從全馬開始起算的話,我應該是把二小時半左右吧,與預期的差不多。畢竟第一次,經驗與心得是最寶貴的。
從這裡看到的負面討論,我也才知道原來有那麼多好的前例可供其他人比較。對我這種初鳥而言,有參加的興奮,與看到如此多的人的盛況,才能體會為何慢跑姐說的:「可以跑 10K,便可跑半馬」的原因:前五K根本不累 (因為人擠人,想快也快不起來,所以只能慢慢跑),15K 前是基本功,15 K 之後,發現到跑得比你快的人早已到前方去了,跑的比你慢的落後在後面,所以跑時注意到週邊全是跟你跑速差不多的人! 這樣的「共襄盛舉」,怎麼可能會多累呢?
一個小插曲:在 16-18 K 處,第一次聽到跑全馬的第一名已經快要經過的消息,才知道原來非洲人可以跑得那麼快! 從你旁邊一陣風的過去,難怪可以領近 NT120K 的獎金! 原來參加馬拉松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近距離的看一個人跑得那麼快!
此外,其他的小缺失 (如等好久還沒拿到完跑証明,會場動線安排不佳,與給水站等設置不夠的),就讓大家去說吧。我只想記下我第一次參加完賽後的興奮 (與還在酸軟的雙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