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 APCV 2011 in HK, 是第一次帶領學生一同參加。畢竟參加過一兩次國際會議後,有學生一同參加,非但對自己而言能夠消除旅途中的寂莫,看著學生的學習成長也是一種正向的學習經驗,感覺也比自己一個人參加來得有趣。第一天約十點多到場,聽到的是 perceptual learning 的 talk series,遇到熟識的黃立強老師與其他來自世界各國的老師報告。大部分的是行為實驗,但聽到一些如"attentional awakening",並強調與"attentional blink"的不同歷程,讓人回想起以前認知心理學家的細膩思維。此外下午也有sound-induced visual illusion (如在一個visual flash裡撥放兩個 beep,會造成兩個 flashes 的錯覺,Shams 2000 Nature),作者利用 neural network 的方式 model 在 LGN 的 magno/parvo neuron 如何能夠 integrate 不同時序與空間向度的兩種訊息。最後,Jiye Kim of USC 報告了與中大阮啟弘老師的合作,利用 TMS 與 fMRI 看物體interact 時LOC/PPA 等的反應是否比 separate 時來得大(fMRI yes, but no in TMS by blocking V5),也得到了 student travel award。
第二天上午的 keynote speaker 為 Harvard/MIT 的 Jeremy Wolfe 教授,專長在 visual search,近來在homeland security 的計畫也讓人見識到基礎研究做得好後,會如何能夠 benefit applied research。第二天下午的視覺與藝術的section算是相當令我印象深刻。不只因為這是最近國科會人文處計畫中的一個讓我們覺得無處下手的子主題(所以很想知道目前的專家看法為何),另外也如同介紹人 Bianca 所說,大部分研究者都有他們的 day job,所以慢慢累積興趣,一小點一小點的慢慢做的方式,與我目前在神經經濟學與神經心理的興趣歷程很像。第一個 speaker 提到文藝復興早期的深度知覺做法:如Duccio 的 Maesta,或是Giotto 的 chapel 等;早期如這裡的錯覺做為一個 hand-out,就讓我們可以看非常久。此外,Jackson Pollack 的 Fractal 也做為一個聯結自然視覺與美學的中介。Jim Enns 談到林布蘭所畫左右眼的不同細節程度,似乎代表了人注視的一種自然傾向:較清晰的細節較吸引人們的注視,也較讓我們感到喜歡(attention and liking are linked)。週六晚上的 banquet 還看到著名的川劇變臉,更是讓人大開眼界。
第三天上午 Martin Banks 的 keynote 由於無空調的關係,無法集中精神,但下午的 symposium on predictive coding in V1 etc 算是相當有趣的topic。聽到了一兩個非常有趣的 talk,如同操弄 orientation 與 information,分離兩個有趣的問題,個人便猜想其一定是 submit 到 nature(而且被接受的程度很高),主持人Lars Muckli 也報告了數個有趣的 fMRI study(包括發表在 JNeuro & PNAS 的兩篇,利用似動運動的方式來預測經過的區域會有較低的表現等等)。第四位講者用的是"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最末段裡三位槍手彼此的 recursive inference 去推論我們theory of mind 的感知極限。晚上去看 Peak Tram,同時也是曾加慧老師的一個有趣的 poster work。結果哩,感覺真的有(很多遊客也都感受到),不管是上去下來都有,而且似乎晚上較為清楚。Poster 的結論是這個illusion 有身體感知(verstibular)的成分,知覺傾斜(perceived slant)的成分,知覺運動的成分,所以是一種 multi-sensory的錯覺。據說他們為做這個實驗,坐了兩百多次的 peak tram(一次要六十五港元)。我們都建議在發表後跟香港旅遊局收取廣告費(或受試者費)贊助。學生 Mahen 參加足球比賽,聽說跑得腰酸背痛。
第四天,也是最後一天的行程,從上午的Face & Bodys,不管是 other-race effect (廣州中山大學的高國梅教授),一位從京都大學來的老師講 anger-superiority effect,從演化上避凶優勢解釋,到其在倒立效應上的差異等。Queensland Univ. 的 Guy Wallis 提到當把 schematic faces 轉成構成的 line drawing 時,一些處理的優勢仍然存在的有趣現象(似乎必須尋找比facedness 外更好的解釋)。Dartmouth College 的 Meng Ming 的學生 Yang Hua 提到 left- vs. right-FFA 對於 faceness 的 pictures 似乎有不同的反應方式,建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與我們實驗室自己過去的像臉物體的 fMRI data 有著有趣的 implication(也希望學生回去能夠重新分析這些資料,看是否有類似的結果)。從southern cross univ. 的講者提到了用 point-like walker 的 exp 進行性別(sex vs. gender)的判斷,加上走路聲音頻率的操弄或嗅覺上不同性別的汗液等,也都可以得到有趣的 bias 效果。最後的講者提到了 Bovtinick & Cohen (98)的 nature article on rubber hand illusion,主要是指看到別人用毛筆刷假手時,看到的人自己的對應手也會有相應癢的感覺。他進一步操弄鏡像的遠近與第一或第三人角度的效果。下午的 perceptual learning 是一個相當有意思的section。主講人于聰(北師大)與方方(北大)都做了相當精采的演講:前者總結了目前對PL的傳統觀點,並基於他個人的研究心得,提出了為何先前一些相當generalization 相當有限的PL 研究為何如此:如果在訓練時能夠讓學習者知道上層(abstract level)的規則,則 generalization是較有可能發生的(後來的 Philip Kellman 更進一步擴展此一想法,將其應用到了數學與醫學教育的層面。後來與李金鈴老師提到如此的感動時,也提到不同年紀的研究者所關切的畢竟仍是不太一樣。年輕的學者較著重在實徵或方法的研究;年長的會把角度放長遠,更重視其理論與應用層面等等)。第三位的Shawn Green 目前仍在做 Postdoc,但因其數篇Nature 文章的大受重視(如打電玩能夠影響知覺與手眼協調等),提出一個從 Bayesian 的角度的抽象學習法則。打電玩的人如果能夠從其電玩經驗中學到抽象思考的 rule,則一樣可以 apply 到 attention blink,或 dot coherence task 如此的知覺作業中。總之,下午的section 是相當令我們(包括 Alan Wong,Janet Hsiao 等)這些在 percetual expertise network 下成長的人感到相當的興奮。下午的 poster session 多是在傳統知覺 domain,還看到了陳建中教授所指導的一位北一女資優班高二生的poster。台灣的教育真是愈做愈精緻!
嚴格說來,這次在香港參加的視覺年會,雖然不能算是大型的國際會議(並無固定的組織。參與人數也多加200-300人之間),但主辦單位仍是努力以赴,我們也感受到他們在細節上的用心(如舞龍舞獅,校長致詞,川劇變臉,足球比賽,海釣烏賊,香江夜景等),全部的參與實驗室人員都很喜歡。香港人一般皆很有禮貌且樂於助人(我們住的地方北角的hostel雖很便宜,安全與附近的食物皆不錯)。八達通與電話預付卡,讓我們的行動與聯繫不受限制。下一次的仁川會議,真是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