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7, 2011

最近學習新的MRI 分析技術的感想

1. 以前的難題往往是在於資料分析的 protocol,雖然有辦法得到 data,但從 data 到解釋的結果(也就是一般所謂的 blob, 腦中亮起來的區域圖) 還需要相當的前處理與統計分析。而後者最需要的便是實驗的長度,嘗試分配,與fMRI 的實驗參數(TR, slice number, flip angle) 等訊息。這些內容也是認知心理科學家的訓練專長。但隨著 resting-state analysis 的普及,不需要任何實驗作業,只要躺在裡面休息五分鐘,再比較不同的受試類型(e.g., 精神疾病或發展異常等 vs. 正常對照組),便可以發一堆paper 的方式,的確是相當吸引人(尤其是非心理專業,又有access to scanner 的專業,如臨床醫生等)。

2. 第二個分析的難題是fMRI 資料分析的上傳與維護,以前曾有過類似的努力(如 fMRI data center),但結果並不是非常成功,後來維護的網站也關閉。但在目前大環境的強調雲端,與硬體成本的大輻降低,也讓這些成本變得可以負擔。

3. 最後一個,則是真的利用此種資料進行分析的成果稀少(最為人所熟知的一篇,是台灣中研院統計所劉長萱教授的2003 JOCN study)。但後續的類似研究的稀少,讓人也對維護 public accessible 的fMRI database 成本效益有所懷疑。

但以上的種種防止大家分享彼此資料的"藉口",似乎都逐漸隨著 resting network,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與分析軟體(如 AFNI 的 InstaCorr) 所逐漸打破。所以對於未來類似的結合不同專業的fMRI/MRI 等應用,應該會愈來愈多。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Monday, June 20, 2011

久違的感覺:想寫文章

不為什麼,就是想表達。把看過的文章的感想說出來,並且分享出吾道不孤的感覺,這不就是當初寫這個 blog 的主要目的之一嗎?言歸正傳,在 edge.org 上看到一篇由 Tim Wilson 所寫出的:what is social psychology?並且其中有兩位 Harvard University Psychology department professor Steve Pinker and Daniel Gilbert 兩位的加入討論---well,用討論可能有點太輕描淡寫了,事實上算是一種有點激烈的意見交鋒了,當然,由於三位(後來又加上一位 postdoc Hugo)的討論,都是針對彼此文字中的論點提出擊節或反駁,所以讀者應該還是能在彼此的意見交流中得到很好的意見抒發。

爭論的主題主要在社會心理學,根據Tim & Daniel 的研究看法,對於社會福祉的促進,可能是很有用的,在效用上可能還勝於經濟學家的建言。但遺憾的是,社心從來就不是社會政策或立法委員的師法對象。心理學家似乎都同意,社心大多關切在個體在人際或社會間互動的心理歷程(不管有無意識到),所以就算研究的結果能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也往往是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發現的。

接著Tim 提到他想要說的一個我也很早就感到,並表達過的一個概念:演化論如果擴張的極限,那他不就變成了一個可以解釋所有現象的理論。到該地步,不就有點像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嗎?對於這點,變成了以下數位爭論的焦點之一。似乎將演化當成一個 working principle 的人,不太認同這個說法(如Hugo),並且舉了不少反例。但身為從旁閱讀Richard Dawkins,Ken Miller 書籍的人,我很難不去想像演化與心理分析在社會現象界的相似性--還真不少哩!

從幾位教授的交互意見具申中,也可以看出彼此的意見,從特定的角度下似乎皆有一定的道理。像Tim 的演化無敵論就不必說了,連Steve 批評說,社心要能深化,有時要能夠從其他理論或領域裡取經的看法,Tim 也都表達困惑不解,然後Steve再舉像視覺或其他領域的知識,有時要靠其他領域的成果來協助 constrain 一樣,都是一些很發人深省的看法,也讓已久違認知心理學領域的我再度體會這領域的迷人之處:原來每個人,就算是再有名的教授,也都會思考上的盲點啊!

在上次系務會議上,與系上老師分享此篇文章的俊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