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0, 2009

針對最近麥得或皮紋檢測師所提的反駁

最近在這些文章中,都可以看見一種解釋的嘗試:

先不論在 facebook 常看到這位皮紋師的自我廣告,針對新聞媒體的這種解釋:「我們有些業者想跟洪蘭女士說明,但她都婉拒了。」我的直覺反應就是:洪老師是聰明的,因為(1) 一些有錢(可能也有勢)的既得利益業者,跟一位教授的當面解釋,聽起來更像是公開的擺下擂台,想必一定會要公告在媒體(才能收到造勢效果),然後再加上兩三位能說善道的人,讓電視機前的觀眾做裁判-----想下去,就會覺得這就是偽科學的手法。

科學不是辨論賽,更不是聽起來有道理就佔上風---科學的最後堡壘,是等待時間的驗証,別人的重覆,加上後續研究者的更加精進(或推翻),才是確保議題是否是科學或偽科學的最終判準。統計學固然是屬於一門科學學門,但它是一種工具(因此價值是中立的),運用這種工具達致一個非科學的命題,在歷史上數見不鮮:占星,命相,瀕死經驗等,皆可以堆積成數字達到一個令人吃驚的存在真實性。

另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台灣是否需要核能發電。我在大學時,不管多少唸工程的說破嘴,環保的議題就是主流。事實上前執政黨的取得席位,跟其一直高唱環保的政策也不無關係。但等到一上台,核四停建再復工的慘痛教訓不說,現今大環境的改變(如溫室效應所導致的氣候變遷等)也讓核能發電變得更加環境友善(相對於其他火力或替代性方案而言)。所以如果用辨論的方式,就算當時是符合大多數民意的看法,也可能在十年後變得不受歡迎。這個例子,是我馬上想得到的辨論來爭取其科學合理性的一個反例。

科學當然有可能會受到時代氛圍的影響,而變得trendy, or Zeigeist。但最終,良好的方法,有意義的推論,令人激賞的實驗設計,都會繼續讓這個研究被人欣賞。而一個最佳的方法,就是將妳的研究登在期刊上。好的有意義的研究,終究會被人繼續探討,追認,或者否決。科學的正當性,不是訴諸於辨論的輸贏,也不在於找某個專家或權威的背書(或向她解釋),而是能否讓任何人重複,或被任何人修正,挑戰。更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不是在找到星座與人格的關係(如果要找解釋,那必定是一個非常難瞭解,或可能要訴諸某種神祕力量的介入),或是頭骨的形狀與人格(顱相學是也!),或是任何一些外顯特徵與人格的關係。